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醇亲王是光绪的什么人

导语:辛酉政变的惊心瞬间!醇亲王犯大错,惇亲王泄天机,此两人最稳

一八六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驾崩,顾命八大臣与两宫太后的明争暗斗徐徐拉开大幕。

遵照咸丰的临终安排,臣下奏章,顾命八大臣与两宫太后共同阅览,拟旨由顾命八大臣率领军机处负责,两宫可颁口谕,形式上相当于皇帝“朱批”。重要人事任免由两宫、顾命大臣和军机处共商确定,一般任命由抽签决定。

圣旨用印,正文开始处用慈安手里的“御赏”印,结尾处用慈禧手里的“同道堂”印。

此格局下,朝政实权毫无疑问掌控在顾命八大臣手中,两宫的权力几乎全是象征性的,近似橡皮图章。

对此,两宫尤其是慈禧必定是不满更不甘心的,但二十六岁的慈禧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分寸,相反从一开始,她就颇懂得迷惑对手,藏锋于袖。

对于随之而来的争斗,两宫隐隐约约的不满,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是明知的。

但明之之下,却是他们的不以为然。

肃顺一党认为,两宫所争,不过是计较礼节细故,无伤大计。肃顺手下在谈论朝局的密信中说:“风闻两宫不甚惬洽,所争在礼节细故,似易于调停也。”

然而,热河的后党成员在传向京城的密信中却说:”闻西边执不肯下,定要临朝,后来东边转弯。虽未卜其意云何,大约是姑且将就。“(西边指慈禧,东边指慈安。)

一方是麻痹大意,一方是暂且隐忍。

嚣张找死的背后一定藏着巨大阴谋

被动局面下向自己人以及可争取之人表明心志,是一门学问。慈禧在这一点上甚是懂得什么是迂回,什么是以羊扮虎。

简单说,她很会不动声色地利用小角色去扔大炸弹。扔好了,自然能炸出自己想要的局面;扔砸了也无关紧要,将小角色舍弃掉,依旧能点醒她想点醒的人。

鉴于此,由慈禧领衔的辛酉政变,惊心第一幕便上演了。

一八六一年八月六日,慈禧暗中选中的小角色、御史董元醇递了一道奏折,敬陈管见。小角色的管见主要有这么三条:一、请明降谕旨,宣布两宫垂帘听政;二、顾命八大臣外,理应选择一两位亲王加入辅政核心;三、改派帝师。

有咸丰的遗命在,有清廷的祖制家法在,前两条简直就是嚣张找死,赤裸裸的夺权。第三条更是谋划长远,直接想到了将来太后释权,皇帝亲政后,一切仍能操控在太后手里。因为帝师对幼帝一向影响重大,帝师是太后的人,这是要把小皇帝从小到大攥得死死的。

面对这看似是自下而上的劝谏,其实是自上而下的授意,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其实可以动杀心了。

但因为迷信咸丰的口授遗诏,八大臣最终还是选择了强势驳倒,而不是以绝后患。

醇亲王泄露机密,负气一语差点带来灭顶之灾

董元醇的奏折递上来后,慈禧看了一天,没有表态。载垣冷笑以对,表明了八大臣的不屑一顾。

第二天,两宫、肃顺等八大臣见面商议对董折的处理意见。肃顺回来后,直接下结论,两宫不赞成垂帘,军机处立即拟旨驳斥,用明发上谕公示天下。吴逢年写初稿,因语气平和,不够气势,肃顺等八大臣很不满意。

焦佑瀛再写,定下了”是诚何心,尤不可行“的霸道调子,这调子除了将慈禧驳倒在地,更十分强势地将矛头对准了恭亲王、醇亲王等亲王势力,言下之意,你们这是想造反吗?动一动,你们就是乱臣贼子。

此份拟旨递上来后,两宫认为话说得太绝,要求再次斟酌,最好能留中不发。通俗地说,两宫希望这事说说就完了,没必要公开驳斥。

为此,两宫找来端华说这个意思。不想端华在两宫面前异常跋扈,声震殿陛,吓的小皇帝当场尿了裤子。

第三天,见两宫还在软抵抗,不盖章。八大臣直接放话,不处理董折,别的事亦不办了。

在八大臣集体罢工的威胁下,两宫只好盖章。

从面上看,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赢的很轻松。

两宫似乎很好欺负。

就这样,公开驳斥将火烧到了恭亲王、醇亲王等亲王身上。

此时,恭亲王已来到热河,两宫与亲王已经密定了政变计划。对于八大臣的公开责难,恭亲王隐忍未露任何不满说辞,醇亲王则不然,盛怒之下,他居然当面威胁肃顺、端华说——

俟进城说话!

这话什么意思?换成大白话,等回京城咱们再说,当心你俩的小命。

见醇亲王猛然间冒出如此泄露天机之语,在场的惇亲王立即将醇亲王喝止住。

毫无疑问,这是惊心动魄的一刻。作为心狠手辣的政客,此话没有理由不引起肃顺的警惕。照残酷权争的惯例,醇亲王此话足以激起肃顺痛下杀手。

然后,随后的热河并没有染血。

只是肃顺三人回京被关进宗人府后,肃顺怒目而视地对端华、载垣说了这样一句话:”若早从吾言,何至有今日?“

此话说明,在热河肃顺是想动手的,但最终被端华、载垣的”妇人之仁“给毁了。

被演绎过度的恭亲王赴热河,其实平常才可怕

关于恭亲王赴热河与慈禧密定政变计划,在成王败寇的逻辑下,肃顺的目无尊上、罪不胜诛被演绎得十分过分,其实真相远没有没那么斗智斗勇,但恰恰如此,一切平静如常才显得那么可怕。

虽然肃顺在事败后,愤怒地埋怨端华、载垣等人有妇人之仁,但其本人也有强人所失。

恭亲王来热河,肃顺等人并没有当面羞辱。一来,恭亲王是个厉害角色,又是军机处老前辈,肃顺固然跋扈,但在恭亲王面前却不敢造次;二来,肃顺是能臣,其人有君子的一面,当众羞辱的小人伎俩他是不屑的。

所以说,恭亲王吊唁咸丰的过程很顺利,当然他在灵堂之上的悲恸大哭也是整个政变中很夺目的一次表演。

至于恭亲王究竟是怎么见到慈禧的?

并无狗血的情节,恭亲王的表现很高明,他没有要求单独面见,而是请肃顺等人和他一起去。

小小的以退为进恰恰拿捏到了肃顺。

而慈禧在这时候的一个小配合,不允许一同前来,也是恰到好处的。

虽然肃顺对叔嫂相见有所猜忌,但因为礼法,因为人之常情,最终他也只好放弃生硬地一同前往。

另一点也很值得玩味,那就是恭亲王在热河营造风平浪静的功夫,这对迷惑肃顺意义很大。

举个小例子。

在热河,恭亲王和肃顺、惇亲王等人一起吃饭。饭桌上,一贯不按常理出牌的惇亲王竟开起了又张狂又高明的玩笑,当着恭亲王的面,他手提肃顺的大辫子直接嚷嚷道:“人家要杀你哪。”

这是试探是示威还是化内在紧张于无形?

结果,肃顺用开玩笑的口吻连声说:”请杀,请杀!“

一事看两面,由此可见当时的关系,各自的状态以及接下来的胜败。

不可忽略的关键人物,不可忽略的关键冷静

慈禧和恭亲王联袂的辛酉政变之所以能成功,胜保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从某种程度上讲,说胜保是决定胜败大局的关键先生,亦不为过。

胜保是举人出身,好誉喜事,在京任职时便”屡上疏言事,甚著风采”。咸丰二年,他上折子直陈咸丰赏罚不明,逸豫偷闲。咸丰很欣赏这个人,不怒反赏。

文敢直谏,武亦忠勇。

英法联军进犯京城时,已带兵多年的胜保率八旗军会同僧格林沁等人一道勤王。六里桥一战,带伤死战,裹创面圣,咸丰大为感慨,当场赏赐他八个字——“忠勇性成,赤心报国”。

说起胜保和慈禧的渊源,两人一早就认识,慈禧在入宫前曾跟随胜保的姐姐学写字。因为这层旧交关系,咸丰死前,得知肃顺和两宫的矛盾,胜保即说过“清君侧恶”的话。

据说,慈禧得知后,甚为感动,特地绣了个荷包送过去,上有四字:精忠报国。

咸丰死后,京城的上万兵马都在胜保统领下,加之又奉命兼管圆明园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改练京兵,所以胜保实际上就是京城的九门提督。

慈禧用一个荷包揽定胜保后,很快,胜保即赶来热河,名义是吊丧,实为助阵慈禧。

说来也巧,胜保来到之时,恰逢醇亲王泄露天机之刻,形势千钧一发,双方都有痛下杀手的冲动。

然而就在后党建议胜保干脆在热河动手的时候,这位关键人物却拿出了很有深谋的冷静和持重。

胜保说,肃顺等人罪状未著,贸然兵谏,师出无名,必遭恶名;顾命八大臣奉有遗诏,天下尽知;董元醇建议太后垂帘遭明发驳斥,亦天下尽知。此等局面下,若不先公布罪状,制造舆论,而冒险捕治的话,不仅难以服众,更怕各地督抚质疑,特别是手握重兵与肃顺一向和睦的湘军将领,如有大不妥,将有可能遭到反兵谏。

正是因为有这关键时刻的关键冷静,后党才没有情急下铤而走险。

如此才有了此后章法鲜明的政变。

待肃顺回京落入必死之局后,后党先大造历朝历代太后临朝的光辉事迹,此舆论一出,胜保跟着扔出重磅炸弹,一举将肃顺等人打成了王莽、董卓之流。

文造势,武定音。

完后,肃顺政敌建议先解除肃顺任职,再行拿问。

到这里,恭亲王终于可以出手了,早已拟好的治罪诏书立刻奉上,两宫当场用印,剩下的就是肃顺几人的人头落地了。

抛开这些不说,有一点肃顺一定懊恼不已,连夜将他从京城外的被窝里扯出来的,正是此前泄露天机的醇亲王。

俟进城说话!

绝不是虚言。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冰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