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蜇人会死为什么这样进化(蜜蜂蜇人后为什么会死去秒懂百科)
导语:蜜蜂蜇人后会死亡,为何蜜蜂会演化出这种“自杀式”的防御方式?
对于动物来说,无论是攻击方式还是防御手段,都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但是蜜蜂蜇人后会连同内脏一起被扯出来,这就跟鬣狗掏肛猎物一样,肠道都被拉出来了,显然无法存活了。但是,从表面上看,蜜蜂蜇人后死亡确实有些不太合理了,因为如果能像胡峰那样连续的蜇人,既能起到防御的作用,又能继续为蜂群工作,这岂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那么,为何蜜蜂会演化出蜇人就死掉的机制,而不是可以多次的蜇人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蜜蜂为何要蜇人?蜜蜂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昆虫之一,它们大多数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45天左右(工蜂),但是从羽化的那一刻开始,它们就很少休息了,白天它们要飞进飞出的采集花蜜,等到晚上时回到蜂巢,它们又会一起煽动翅膀制造高温给蜂蜜“提纯”(蒸发水分),这样它们才能养活一个蜂群,毕竟整个蜂群的基础运作、养育后代都是工蜂的任务。
相比较其他的蜂类,蜜蜂是比较温顺的,我们即使从花丛中走过,蜜蜂就在里面辛勤的劳作,通常它们也不会主动地攻击人,但是当人对它们明显的不利时,比如想去用手抓它们,或者是看到蜜蜂的蜂巢“图谋不轨”的,此时,蜜蜂就会主动的攻击人了。
所以,蜜蜂攻击人其实是一种防御手段,而不是进攻手段,毕竟它从人身上得不到任何好处,而且还会因此丧命。
蜜蜂蜇人后为什么会死?蜜蜂是一种比较小的昆虫,它们本身就处于食物链的相对底端,是许多动物的猎物之一,再加上它们本身又擅长采蜜,这使得它们的天敌更多了,所以,它们必然要演化出一种防御手段才能存活下来,于是,螫针就出现了。
当然,仅仅是有螫针还是不够的,毕竟螫针只是能造成微弱的伤害,所以蜜蜂又演化出了与螫针相连的毒腺,这样螫针变成了一个注射器,毒液才是杀伤性的武器。
但是在演化出这个强有力的防御性武器时,蜜蜂好像出了一些问题,那就是它的整个螫针结构太奇怪了,因为它的螫针上有两个带有倒刺的滑片,这两个滑片的作用是能够让螫针更好的收缩,这使得蜜蜂不用靠尾部肌肉和用力的扎下去,就能将螫针刺入对方体内。
不过,这个结构是有弊端的,因为当蜜蜂刺入对方体内后,它们滑片上的倒刺就会像带倒钩的鱼钩那样,难以拔出来,当完成刺和注入毒液的动作后,蜜蜂本能的要飞走,此时倒刺挂在了对方体内,在拉扯下,与螫针相连的毒囊以及与毒囊相连的消化道,就会被一下子都扯出来。
这样的蜜蜂内脏严重缺失,虽然不会马上就死掉,但是通常它们已经没有能力再飞回巢了,在几分钟内,它们就会逐渐地丧失飞行能力,掉落在地上,慢慢的死掉或者被地面上的觅食者发现吃掉。
相比较而言,胡峰就不同了,它们的螫针伸缩靠的是尾部的肌肉组织,而且它们也没有带有倒钩的滑片,这样它们就能连续的攻击人,不会把螫针留在对方体内了。如此看来,貌似胡峰的螫针演化得比蜜蜂更加的成功,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蜜蜂的螫针是它们最好的演化结果虽然蜜蜂的螫针结构会导致它们蜇人后死亡,但是,这对于它们来说才是最优的方案,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下面三个角度来解释一下:
第一:攻击性加强。在蜜蜂的天敌中,胡蜂是最具威胁的,所以蜜蜂的螫针基本上都给了胡蜂,虽然胡蜂那样的螫针可以多次的攻击,但是胡蜂的体型原本就比蜜蜂要大,而且它们还有牙齿,这其实是它们对付蜜蜂最强的武器。
而蜜蜂体型比较小,单纯的靠尾部的肌肉很难刺破有着坚硬的外骨骼的胡蜂,而拥有着滑片的蜜蜂能够轻松地将胡蜂身上扎一个洞,从而击溃来犯的胡蜂,所以这种带滑片的螫针结构其实是对于体型较小的蜜蜂最有利的结构。
第二:有利于族群。蜜蜂蜇人后死亡其实是有利于它们的族群的,虽然从表面上看,蜜蜂死亡是族群减少了数量,但是蜜蜂本身的繁殖能力是非常强的(蜂王),繁殖的速率完全跟得上对抗外来威胁的损耗。
但是如果蜜蜂蜇人或者其他动物后不是死亡会发生什么呢?要知道蜜蜂将螫针插入动物皮下时,不仅仅注射了它自身的毒液,还给了身体接触目标体内的一些有害细菌、病毒等的机会。
一旦有工蜂为了防御与入侵者发生了大战,而入侵者又携带了某些具有传染性的致病原,那么致病原就会在蜇人的同时进入蜜蜂体内,工蜂归巢后就会将致病原传播给其他的同类,这是有可能会造成蜂巢全军覆没的。
第三:尽可能多地释放信息素。蜜蜂蜇人后会连同毒囊以及内脏一起被带出来,其实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尽可能多地将信息素释放出来,而且这种浓烈的信息素,在同类看来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信号,证明有了入侵者,并且有同类已经牺牲了,这使得蜂群能够更好的应对威胁。
总结蜜蜂的螫针与毒囊相连,毒囊又与其他的内脏相连,再加上它带有倒刺的滑片结构,使得它们在蜇人后是会连同内脏一起被带出来的,这会使得蜜蜂很快死亡。
虽然相比较而言,胡峰的螫针看起来更加的“高级”,但其实,蜜蜂的这种结构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对整个蜜蜂族群是最优的策略。而且胡峰的螫针是捕猎的工具,而蜜蜂的螫针是防御的工具,它们螫针的演化机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畅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