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千仞峰是什么意思(千仞峰峦)

导语:淳安“千仞峰”究竟在何处?

最近看王忠仁先生《龙驻千峰郡》,其中写金竹牌灵山庵时,又写到灵霄庵、灵霄洞,并说灵霄洞在“千仞峰”下。觉得奇怪,因为乾隆光绪淳安县志记载,千仞峰在县南六十里,而且山川图中还明显地在东南角画了千仞峰。仔细看看,王先生依据的是明嘉靖淳安县志的记载,灵岩洞在县东五十里。或许是被“县东五十里”几字所误导吧。

看淳安旧志真的有些痛苦,东西南北分不清楚。对照明清县志,明嘉靖县志说在县东五十里,到清朝代乾隆光绪县志则变成县南六十里。要搞清一个地名位置,还须参照其他标识要素,比如嘉靖县志还有“青溪乡千仞里”,而金竹牌古时候不是青溪乡,而是清平乡。王先生显然搞错了。

关于“千仞峰”,还有两种不同说法。《淳安地名志》龙泓洞、仙姑洞,引用了明清县志,说千仞峰即千坑尖,龙泓洞在富溪公社(石林镇)仙洞大队北。仙姑洞,古名灵岩洞,在富溪公社仙洞大队西。而《淳安都文化》中徐树林先生写的《二十八都荷岭乡》中,称富德村邵家在北宋时称灵岩源,并叙述了邵焕、邵炳、邵大受生平事迹,引出当地山名“千仞峰”,洞为“霖岩”。邵家与仙洞,虽然都在石林镇,但邵家靠库边,仙洞则在淳安与建德昌化交界处。王忠仁先生错了,但地名志与徐先生的说法正确吗?

明清县志记载如下:

明嘉靖淳安县志:灵岩洞,在县东五十里,青溪乡千仞里,里东诸山,一峰特高,号千仞峰,因以名里。有两水源,东曰聪明,西曰龙门。聪明源口有洞深邃,其腹可穿,自东而西以出。昔邑人邵晃尝读书于此,其子炳兄弟复建书屋于洞侧隐居焉。元佑中通判殿中丞杨备因行县访之,为名其洞曰灵岩。邵以诗曰:云峰千仞对吾庐,洞古名新通守书,须主神灵知受赐,先兴霖雨远随车。又作记以识其事。龙门源下亦有二洞,其一当半山间,水若龙喷,溉田数顷,虽大旱不竭,名曰龙泓。其一自岩腹水出,分流为二,各溉田数顷,名曰均济。

乾隆光绪淳安县志:千仞峰在县南六十里,有洞深邃,其腹可穿。昔邵晃读书於此。其子炳复筑室洞侧隐居焉。元祐中,通判殿中丞杨备因行县访之,为名其洞曰霖岩,炳以诗谢之。邵炳诗:云峰千仞对吾庐,洞古名新通守书。须信神灵知受赐,故兴霖雨远随车。又载:龙泓洞在千仞峰腰,水若龙喷,虽大旱不竭。

综合二志,判定千仞峰位置的依据有:①方位距离在县东南五六十里;②乡里为青溪乡千仞里;③千仞峰东西有聪明、龙门两水源;④东源聪明源口有灵岩(霖岩)洞,西源龙门源有二洞,山腰为龙泓洞,岩腹有均济洞;⑤附近有邵晃读书、邵炳隐居的人文遗迹。

按照上面判定依据,发现地名志的说法有问题。除了有两洞外,其他基本对不上号。旧志载辽岭在县南或东南七十五里,富德源为富量里。石林区域都是山村杂姓,旧时交通不便。仙洞有两条小水源汇合后流向寿昌,对应千坑尖,也难说是东西两源。邵氏读书、隐居,不太可能跑到荒山野岭。基本可以肯定,地名志也错了。

徐树林先生写的东西,很多内容来自地名志。然而关于“千仞峰”却与地名志的说法不同。我倾向于徐先生的说法。因为从文章看,徐先生对邵氏是进行了一番研究的。而邵家的方位距离、邵氏人文与旧志对应。然而水源、岩洞地理要素却难支持徐的观点。两源在何处?洞在何处?峰又在何处?

曾经在鸠坑乡联丰余家《泗水余氏宗谱》中看到,民国期间余德驹写有《开辟灵岩源记》。该记说灵岩源一名九龙源,为南乡出口渡渎源,尽与寿昌六河塘(绿荷塘)交界,迤逦十余里。根据描述,灵岩源就在石林镇。

余德驹较为详细描述了灵岩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口上两山排闼,宛如锁钥。进口两三里,岩石壁立,路转峰回,仿佛若不可入。再进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山明水秀,别有洞天。其间泉甘土肥,堪谋衣食,顾不必计,但求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舍此无以复加。古之隐君子求所谓世外桃源者。往古居民遗迹有所谓邵家祠堂基暨项天官生产处。此皆故老遗传,并无确证。惟宋代七进士读书处尚有遗迹可寻,并记载于邑乘,则是源之名为灵岩,洵不愧也。宋代七进士读书处,土名芭蕉坞等,是地,双峰对峙,万派朝宗,地阔天空,山水幽雅,有令人徘徊不忍去者。而书斋前之奇峦浑圆,远视若珠,尤为他处所罕见,故老遗言九龙源因九龙戏珠而得名。

根据余德驹的描述,对照明代县志,我觉得千仞峰在九龙源比较靠谱。一是方位距离基本对应。二是水源基本对应,九龙源之西有龙门里,龙门之西还有一个洞口村。三是乡里对应。该记载,灵岩源有邵家祠堂基、项天官生产处、宋代七进士读书处。邵家祠堂、读书处与邵氏人文对应。这里写到项天官是关键。因为千仞里与项氏有关。嘉靖县志载:项肆,字处约,登绍熙四年进士第,为江宁郡学教授,迁湖口县令,政教大行,吏民怀服。时诏给官价买义役田,肆子训(乾隆光绪志载项训)欣然割已田应诏,不受官价。县令陈晔嘉叹,因更其所居青溪乡曰和义,千仞里曰归善云。事迹见胡一之《义役记》。乾隆光绪志载:项仙姑庙,在县东南五十里。相传项氏姊妹自其家归宁,觅渡不获,因以帔为梁而过之。后名其地为渡渎。天官为旧制吏部官员。明朝,与和义乡相对相邻的安福乡有吏部侍郎项文曜。又据《项氏宗谱》渡渎徐坑为邵氏居住地。可以说,九龙源一带即古时千仞里。四是光绪县志《山川图》所标千仞峰就在淳安西南角,龙华寺之南。虽然是示意图,但仍可作为佐证。五灵岩源的名称也许是因灵岩洞而得名。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千仞”并不一定是高山,岩洞并不一定很大。古时文人都很浪漫,现在看来普通的景观,旧时都会被赋予诗情画意。“千仞”一词在古诗写山峰中运用较多。这座“千仞峰”或许就是一个诗意的名称,而不是实体的写照?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