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结字基本规律(行书结字要懂的几种方法)
导语:行书的书写,关于他的结字规律要记清
行书的书写,关于他的结字规律要记清
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是以楷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以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他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行书较楷书讲究更多的是流畅、气息的贯通,包括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和墨色变化等,不拘泥于局部而更讲究整体。,较草书易识、易学,实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艺术性高而实用性相对较低的特点。王羲之行书是行书的极致,被称为书圣,在行书中地位极高,其作品《兰亭序》更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朝历代中行书名家百出,风格多样、个性丰富。
行书艺术性较高但他在古人手里毕竟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因此,自然书写依然是最重要的,比起楷书来在保持笔法和字型的基础上更要注意不能写的匠气,书写性是很重要的。我们现代人比起古人来差距最大的或许就是速度,笔墨纸还在其次,因为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的古人比起把毛笔字当作艺术的现代人熟练度要高的多,所以书写行书时速度要跟上来。但同时注意也不能忽略用笔和字型。
行书风格多样,就结字来说,各种风格的行书有其个性,又有共性,即他们的行书结字都有基本的规律可寻。其中和谐、变化是统领行书结字规律的最内在规则,以下所列的如“平正欹侧”、“疏密匀豁”等都无不源于和谐、变化的需要。学习掌握好行书基本规律,可以指导我们的欣赏、临摹、创作活动。下面我们以米芾的行书为例加以说明。
一、大小长短
首先我们要整体把握字形的大小长短。古人说写字最怕“字如算子”,在结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划一,如是则毫无艺术性可言了。掌握好这一规律,能使我们在临摹、创作时对单个字的字形有整体的把握。这点是初学者临摹过程中最容易犯错的。
二、平正欹侧
为了章法的需要,行书可以是平正的,也可以是欹侧的,但字的重心还是要保持安稳。不同风格的行书的欹侧程度不同,如米芾的行书较赵子昂的行书的欹侧程度大点。
三、减省连结
行书与楷书另一大区别就是行书下笔收笔的连丝呼应,使得点画方向性加强,气的表现更强烈,表现在结字上,便是省简了笔画,这些连结一起的笔画组成了不同趣味性的组合,形成对比。
四、收放伸缩
为了对比变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笔画(部分)左右收缩,突出另一笔画(部分);为了对比变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笔画(部分)上下伸展,另一笔画(部分)收缩。
五、疏密匀豁
楷书一般是匀称布白,行书的布白较楷书的布白丰富得多,行书布白有匀有豁,有疏有密。这点也是初学者容易犯错的,容易把字写得平均分布,毫无趣味性可言。
六、开合向背
所谓开,是指字的笔画有向外拓展的趋势;所谓合,是指字的笔画呈向内聚拢的趋势。开合又称“向背”,背者为开,向者为合。米行书中宫紧收,结字以开(背)为主,颜行书外紧内松,结字以合(向)为主。其实每位书家的结字都有开有合,或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如此方显得生动。
七、有让有就:
字内部之间有让有就,笔画才能穿插呼应,团结一体。需要指出的是行书的让就较楷书的程度大。楷书的就还保持字内笔画的不重叠,行书的就有时会几笔相接,有重叠的部分。如“鹤”、“衢”、“终”、“秋”、“旅”等字。
八、参差错落
类楷书结字的规律,为了忌讳字的平齐,字的各部分适度错开位置,反而重心安稳,生动有趣,从中也体验到书法家创造性的表现。如“报”、“躯”、“虹”、“鸿”是上下错位,“半岁”是左右错位。
九、凡同则变
一字内有相同的点画要处理得不雷同,如“形”字;一字内有相同的部分也要变化,如“羽”字;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在一起,该偏旁部首也要有变化,如“仕倦”;在一件作品中,同一字多次出现,也要求变化,如《苕溪诗》中几个“好”字的变化。
任何一种书体都离不开不断地练习,行书更是如此。或许时间上每个人有多有少,但是效率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提高的,方法对了效率才能高,不能闭门造车,要时刻向外界学习,时常审视自己。
希望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眼萌也很喜欢行书,书友们可以留下自己的意见或补充,让大家一起交流进步。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