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野马尘埃是什么意思(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一)

导语:野马也,尘埃也,气溶胶也!---用化学知识解读庄子

野马尘埃是什么意思(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一)

庄子《逍遥游》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文中“野马”二字历来颇为费解。有观点认为“马”字通“塺(méi),正好表示尘土之意。清孙星衍对《一切经音义》“或问:‘游气何以谓之野马?’答云:‘马,特塺字假音耳。野塺,言野尘也’”。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思尽波涛,悲泼壑潭,烟归八表,终为野尘”。笔者以为,“塺”也可与“霾”相通,尘土飞扬之意。《楚辞》“竢埃时风之清激兮,愈氛雾其如塺”,这里的“塺”常释为尘,但“雾”字的存在也说明“塺”与“雾”的关联,至少都是微小的颗粒,都有模糊不清的意思。另“马”字也可能通“沫”。“沫”者,水泡也、水汽也;这里“野”字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野外、旷野、远处;二是无拘无束、自由飘荡的样子。“野马”意思是飘散流动、晃晃悠悠、影影绰绰、似动非动的水泡、水汽,可以指旷野远处水面、沼泽等表面的雾气、水汽,也可以指代太阳照射在荒漠表面引起的热气对流以及沙漠戈壁中远处的海市蜃楼,由水泡、水汽甚至可以延伸为小水滴或者尘埃等细小颗粒在空气中的悬浮。另有观点认为水汽蒸腾或热气影绰状如野马奔腾或者是野马奔腾形成的飞扬尘土。钟泰《庄子发微》“野马者,泽地游气,晓起野望可以见之,形如群马骤驰,故曰野马。野马、尘埃,皆气机之鼓荡,前后移徙,上下不停,故曰以息相吹”,又竺法护译《如来兴显经》“菩萨晓世一切所有悉为性惚,犹如野马,人遥睹之如江河流而有波起,达士了之一,炎气无水”,所以笔者认为这两段文字的解释颇为准确:远处旷野的热气涌动,就像流水一般,又如万马奔腾、起伏不定,所以“野马”有水汽、热气之意。

庄子文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以释为水汽啊、尘埃啊,是大地生长万物的气息吹动引起的。这里的“生物”绝不是我们常规所说的生物,而是天地化生万物之意。古代中国认为大地也会呼吸,就像人肺或者风箱,称之为橐龠。春天地气上升,所谓律吕调阳。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品物流形。天气上腾,地气下降,闭塞成冬。这种气息的流动或升降也会形成风。《礼记》有“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孔《疏》曰:“鸢,今时鸱也。鸱鸣则风生,风生则尘埃起”,可见尘埃意味着风起。大鹏就是乘着大地六月的气息(风)扶摇而升空的。《逍遥游》后面又说“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进一步说明大鹏需要借助风势才能扶摇而上。其后又有“夫列子御风而行”,还是说的借助风的力量。《山海经》有“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宋代林希逸有“海运者,海动也,今海濒俚歌犹有‘六月海动’之语。海动必有大风,其水涌沸,自海底而起,声闻数里。言必有此大风,而后可以南徙也”。司马彪云“野马,春月泽中游气也”。成玄英“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数泽,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 这里说的是春季阳气发动引起的水汽升腾。

有趣的是,汉译佛经中“野马”一词大量出现,《阿含经》“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这里聚沫、浮泡、野马三者并列,结合后面的芭蕉空心、幻法无常,可以看出三者都和虚幻、短暂有关,或者相同、相似。三国支谦译《维摩诘经》“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可知芭蕉空心之意。《道行般若经》“野马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梦中人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佛亦如是”,这里把野马和梦比对,无所从来,亦无所至,可见“野马”也是一种虚幻如梦之物。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有“譬如夏热,清净无云,游于旷泽,遥见野马,当时地热,如散炭火,既无有水,草木皆枯,及若沙地,日中炎盛。或有贾客,失众伴辈,独在后行,上无伞盖,足下无履,体面汗出,唇口燋干,热炙身体,张口吐舌,劣极甚渴,四顾望视,其心迷惑,遥见野马,意为是水,谓为不远,似如水波,其边生树,若干种类,凫雁鸳鸯,皆游其中。我当至彼,自投坑底,复出除身垢热,及诸剧渴,疲极得解。尔时,彼人念是已后,尽力驰走,趣于野马,身劣益渴,遂更困顿,气乏心乱。即复思惟:我谓水近,走行有里,永不知至,此为云何?本之所见,实是何水?吾自惑乎?遂复进前,日转晚暮,时向欲凉,不见野马,无有此水。心即觉之是热盛炎之所作耳。吾用渴极,遥见野马,反谓是水”。更是明确了“野马”具有水汽、热气、蜃楼的含义。还是竺法护译《如来兴显经》“菩萨晓世一切所有悉为性惚,犹如野马,人遥睹之如江河流而有波起,达士了之一,炎气无水”,这里讲的更清楚了,远处旷野中热气涌动,就像江河流水一般,所以常人会误以为有水。《大智度论》“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如炎者;炎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见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直接说明因为炎日引起热气升腾或者微细颗粒的飘散,状如“野马”,旅人误以为是水汽的蒸腾,以为下面有水。《佛说维摩诘经》“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野马渴爱疲劳”说的是身体像水泡、气泡一样只是短暂存在而不能长久,身体像旷野中虚幻的热气一样让饥渴的旅人误以为有水,徒然劳累前往而全无所得。 

《佛光大辞典》解释了“野马”一词的含义“梵语 marici,译作阳焰、焰(炎),全称野马泉,乃现于沙漠或旷野中的一种自然林泉幻象。即热气之游丝或尘埃现于远方时,其幻影如真实之树林、泉水,然趋近之,则又消灭。故知野马为假象,并无实体。以此比喻诸法之无自性,如幻影之不能久住”笔者以为,也有可能是在佛经翻译的时候,根据梵语发音marici将其翻译为“马”。如果确认庄子《逍遥游》的年代早于佛经进入中国的时间,则佛经翻译时可能还借鉴了《逍遥游》中“野马”的概念。在梵语中,marici有光线、光粒、海市蜃楼等含义,又可译作远处旷野由于热气或尘埃而形成的阳焰或阳炎。Marici还是佛教中隐身和消灾的保护神摩利支天(Marīcīdevī),意为光或者阳焰,显然这种旷野中隐隐约约、虚幻可见的阳焰或者海市蜃楼正好对应了摩利支天的隐身功能,而隐身又是很好的保护供能。也有人由此认为《逍遥游》实际上是晚于汉译佛经的作品,有待于方家考证。

而唐代韩偓《安贫》“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中的“野马”显然指的是尘埃了。用科学的语言来说,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到室内空气中的尘埃,由于光在微小颗粒气溶胶的表面散射而形成了一种丁达尔现象的光学效应。 辛弃疾《水龙吟》“回头落日,苍茫万里,尘埃野马”,刘克庄《贺新郎》“千古惟传吹帽汉,大将军,野马尘埃也”,这里的“野马”说的都是尘埃。

根据以上分析,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水汽、热气、尘埃,甚至海市蜃楼,这几种观点不矛盾,因为它们都是空气中悬浮或飘扬的微细颗粒,科学上称之为气溶胶,在光的照射下呈现隐约模糊、游荡飞舞的样子。在高温下的水面、路面或者沙漠上,空气受热不均引起空气密度变化,看到来就是晃动、流动的样子,在特定条件下有时甚至会形成海市蜃楼。而悬浮在地表或空中的水汽、尘埃是一种微小的颗粒,称之为气溶胶,在光线照射下,模糊晃动,由于光在颗粒表面的散射,有时还会形成清晰的光路—丁达尔现象。而且“马”的声母位“m”,很可能借用塺、霾、沫、末等字的含义,均有微细颗粒之意。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