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写讽喻诗(白居易的讽喻诗大部分作于什么时候)
导语:(二)讽喻世事 兼济天下|浅析白居易诗词风格转变(续)
白居易(772年——846年),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由于倡导新乐府运动,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去世,葬于香山,传世作品集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善长现实主义写实风格,无论是早年的讽喻诗和晚年的闲适诗中都有共同的艺术表现特点,在《卖炭翁》、《琵琶行》和《钱塘湖春行》中都有突出的体现。概括起来有:一,主题明确突出,往往在一首诗里面只选一个突出的主题,尤具"一吟悲一事"之风。二,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如在塑造卖炭翁时,他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十四个字,一个活脱脱老炭翁形象便跃然纸上。在描述琵琶女时,"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廖廖数语,一个多才多艺闻名京都的二八佳人形象呼之欲出。三,边叙边议。而且白居易的语言通俗平易,明畅通俗。四,文字浅显易懂,几乎没有很深奥的典故。
《卖炭翁》
早年白居易的思想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原则。重视诗歌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强调诗歌要揭露批评政治弊端。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体现了诗人"达者兼济天下"的思想和忧患意识,对促进当时社会公平正义和诗坛作风建设是有进步意义的。例如,《轻肥》、《卖炭翁》等诗中,与统治阶级的颐指气使和丰盛酒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衢州人食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令人读之动容、怆然泪下。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44岁的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次年浔阳江头送别友人,感遇琵琶女身世而作流芳千古的《琵琶行》,三年后改任忠州刺史。元和15年。白居易在外放五年之后,在友人的举荐下,得以回京任职,官职累迁至中书舍人。
经历了江州司马三年任职期,白居易的立身处世思想与诗词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感于自己仕途的坎坷,白居易由"达者兼济天下"、不畏权贵的敢于谏言,转变为"独善其身"的处世思想,作诗风格向观景览胜的闲适诗方向发展,与早年的《观刈麦》、《长恨歌》和《卖炭翁》等现实主义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免责声明:本文由原创用户编辑投稿,若来源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更正修改。2023年04月08日由小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