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什么意思(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全篇)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为“五谷”?它们都是什么植物
我们批评一个人好吃懒做时,常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最早见于《论语》。2400多年前,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孔子的弟子之一)掉队落在后面,遇见一位老农,就问:“你看见孔夫子了吗?”老农答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夫子?”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们告别了土地,不再从事农业生产,面对“五谷不分”的指责,大概很多人都不得不承认吧。
何为“五谷”?“五谷”之说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究竟何为“五谷”,解释各有不同。一说“五谷”是指“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这两种说法之所以出现分歧,缘自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像“百谷”、“六谷”和“九谷”之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
而“五谷”、“六谷”、“九谷”等称谓的出现,最早的记录应是郑玄的《周礼注》:“三农生九谷,稷、秫、黍、稻、麻、大小豆、大小麦也。凡王之膳食用六谷,稻、黍、稷、粱、麦、苽(同菰)也,以五味五谷养其病,麻、黍、稷、麦、豆也。”上述九谷中的秫,指的是稻中糯黏的品种,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载“稻之黏者为秫……”,即为证;麻,应是我国土生的火麻,火麻子在古代可供食用,南北朝时,还有吃“麻粥”的习惯;粱,在古代为多种谷物的总称,有时也称大穗长毛的小米为“粱”;比较独特的是苽,本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池沼里,其嫩茎的基部被黑粉菌寄生后,会膨大——就是我们平时作蔬菜食用的茭白。
关于五谷包含的种类,除上述的以外,还有《周书》中记载的“麦、稻、黍、粟(即稷)、菽(即豆)”。以上诸书所记,出入不大,只是有麻无稻,或有稻无麻,或者有麻有稻而无黍。如果不计差别说“六谷”也可以,只不过“五谷”之名己叫响了几千年,已为大众熟悉和接受。因此,也可以说“五谷”是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统称和泛指。
追寻五谷的身世当人类还未进入农业时代时,主要依靠渔猎和采集野生植物的根、茎、叶、果实果腹,以保障基本生存和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谷物的种子被贮存下来,先民无意中发现掉落入地的种子有的可以发芽,并长成能够结实的植株。这启发人类自己动手,有意播种种子、种植作物,以收获更多的谷物,这就是早期农业的萌芽。
就我国而言,农业起源时间应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当初栽种的植物,大致就是上述五种或六种作物。
论及稻的身世,目前普遍存在两种看法。一说起源于中国,据《战国策》记述:“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证明四五千年前,我国已有人种稻了。另据考古发掘,在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6000年)中发现了稻粒;此外,在江苏无锡、湖北京山、河南渑池等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均发现了稻粒或稻壳,说明我国四五千年前,种稻地区已经相当广泛。在我国南部地区己不止一地发现了野生稻。这些事实证明,稻原产自中国是很有可能的。
另一种说法是:稻起源于印度。一些学者认为,印度的气候、土质条件适宜种稻,而且印度也有野生稻。这样看来,稻的起源地可能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但究竟两个国家哪个开始种植稻谷的时间更早一些,目前尚无定论。
麦多指小麦,也包括大麦。小麦是人类栽培得最古老的作物,栽种历史约在万年以上。在我国,古时候人们常称“小麦”为“麦”。
1955年,在安徽省毫县钓鱼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大量小麦粒,说明我国四五千年前就已经栽培有小麦。而在埃及的金字塔中,也发现了绘有小麦的图画,以及残留在器皿中的古代的小麦粒。据此人们推断,史前的埃及、希腊、波斯已经开始栽培小麦用作粮食了。小麦的野生种主要分布在土耳其美索不达米亚高原地带,估计最初是在该地区栽培以后才分散到世界各地。
大麦也是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野生种主要分布在红海沿岸。“牟”字是大麦在我国的古称,《诗经·周颂,思文》中有“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意思是说得了大麦的种子,要在更广大的地区来种植。我国种植大麦的时间大概与小麦相同。
黍的原产地有学者认为在埃及阿拉伯一带。我国在黄帝时代已有黍的不同品种,如赤黍、黄黑黍等,为当时重要的粮食作物。周朝以后,该种植物极多,为五谷之首。在山西万泉县荆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烧焦的黍穗,这说明我国远古时代己栽培有黍。
稷就是谷子(粟),为我国原产。尽管狗尾草看上去有点像谷子,但二者其实是不同的种;不过,谷子的野生种公认的比较近似于狗尾草。在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装有谷子的陶罐。看来,我国栽培谷子的历史也极古老。
菽指豆,主要是大豆。大豆是我国的特产,亦被当作一种粮食作物。我国栽培大豆的历史也很悠久,据一些学者的看法至少已有5000多年。《诗经》日“采菽采菽,筐之莒之。”而《周书》中记载“菽居北方”,《淮南子》也记述“河水中调而宜菽”。可见,大豆在当时应为重要粮食之一。
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皆由我国传出,大约在18世纪时从我国传入法英两国,19世纪传入欧洲其他国家以及美国、俄罗斯等。英、法、德、俄等国“大豆”一词均为“菽”字的音译,如英语中“大豆”为soybean,法语中“大豆”为soya或soja,德语的“大豆”为sojabohne。
其他粮食作物探源五谷对人类生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五谷之外,玉米、番薯等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玉米,在我国一些方言中又叫作“苞谷”、“棒子”、“番麦”等。它的原产地在美洲,古代即为当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最初在墨西哥南部高原被栽种,据说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时,当地已普遍种植玉米,但其他地方并未见到过这种作物。于是,哥伦布将玉米带回了西班牙,再从西班牙传入欧洲各国。
在我国,最早记载玉米的书是明正维的《颖州志》(1511年)。颖州在安徽省北部,沿海一带已由海路传入玉米。这样看来,我国在1500年左右已栽种有玉米,到1718年,根据各省府志记载,已有20个省种植玉米了。
番薯,又称红薯、白薯、红苕等,也是原产自美洲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番薯随即传入西班牙,再由此传至欧洲各国。后来,西班牙人又将其传入亚洲及吕宋岛(今菲律宾),葡萄牙人则将其带入了马来半岛。
相传明万历初年,福建省长乐人陈振龙到吕宋岛经商,看到番薯可以替代粮食,想到国内缺粮,便想引入栽种。但当时菲律宾禁止番薯出口,陈振龙巧妙地将番薯藤藏在汲水绳中,得以顺利带回。最初,他在福州城外试种。万历22年,福建遭遇大饥荒,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推荐番薯可抗饥荒,于是各县纷纷栽种,才得以顺利度过饥荒之灾。
像玉米、番薯这样可以替代粮食的作物还很多,它们同“五谷”一起在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倡导健康生活的时代,提倡均衡膳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五谷杂粮”重新获得了大众的青睐。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蔼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