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海南专升本生理学真题(海南医学院专升本生理学考试真题)

海南专升本-生理学重点总结2

奥赛资料库:

二、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 兴奋性的概念

1) 兴奋性: 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 可兴奋细胞: 神经、 肌肉、 腺体三

种组织接受刺激后, 就能迅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反应, 因此被称作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 在近代生理学中, 兴奋

性被理解为细胞在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而兴奋就成为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只有那些在受刺激时能出现动

作电位的组织, 才能称为可兴奋组织; 兴奋性的高低指的是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

2、 引起兴奋的条件

l 刺激的概念: 刺激是指能引起细胞、 组织和生物体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l 阈强度、 阈刺激的概念

当一个刺激的其他参数不变时, 能引起组织兴奋, 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简称阈值。 衡量

兴奋性高低, 通常以阈值为指标。 阈值的大小与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 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所需的阈值越高, 其

兴奋性越低; 反之, 其兴奋性越高。

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低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不能

引起组织细胞的兴奋, 但不是对组织不产生任何影响。

l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必须达到的条件 刺激除能被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外, 还必须是阈刺激。 如果刺激强度小于阈强度,

则这个刺激不论持续多长时间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 如果刺激的持续时间小于时间阈值, 则不论使用多么大的强度也

不会引起组织兴奋。 3、 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如何?

l 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总结

表 2-2 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l 绝对不应期的存在的意义: 绝对不应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前次兴奋所产生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持续时间, 绝对不应期

的长短决定了两次兴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兴奋的次数, 亦即它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次数总不会

超过绝对不应期所占时间的倒数。

4、 试述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

1) 静息电位的概念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 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又称跨膜静息电

位。

2)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分布和运动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基础。 静息电位也不例外。

A. 产生的条件: ①细胞内的 K+的浓度高于细胞外近 30 倍。 ②在静息状态下, 细胞膜对 K+的通透性大, 对其他离子

通透性很小。

B. 产生的过程: 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膜内 C1-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被阻止在膜内。 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 电位变正,

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 电位变负, 这样膜内外便形成一个电位差。 当促使 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 K+外流的电位差这

两种拮抗力量达到平衡时, 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一个稳定状态, 即静息电位。 这就是说, 细胞内外 K+的不均匀分布

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 是使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 所以静息电位又称为 K+的平

衡电位。

4) 动作电位的概念 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倒转, 并可

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5)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 组成 动作电位包括上升支(去极相, 膜内电位由—90mV 上升到+30mV)和下降支(复极相, 恢复到接近刺激前的静息

电位水平)。 上升支超过 0mV 的净变正部分, 称为超射。 上升支持续时间很短, 约 0. 5ms。

· 产生的条件: (1) 细胞内外存在着 Na+的浓度差, Na+在细胞外的浓度是细胞内的 13 倍之多。(2) 当细胞受到一

定刺激时, 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

· 产生的过程 细胞外的 Na+顺浓度梯度流人细胞内→当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时→Na+通道全部开放→Na+顺浓度

梯度瞬间大量内流, 细胞内正电荷增加→膜内负电位从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正电位→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

由浓度差所致的 Na+内流→跨膜离子移动和膜两侧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 该过程主要是 Na+

内流形成的平衡电位, 故称 Na+平衡电位。 在去极化的过程中, Na+通道失活而关闭, K+通道被激活而开放, Na+内流

停止, 膜对 K+的通透性增加, K+借助于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外流, 使膜内电位迅速下降(负值迅速上升), 直至恢复到

静息值, 由+30mV 降至—90mV, 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复极相)。 该过程是 K+外流形成的。 当膜复极化结束后, 膜

上的 Na+—K+泵开始主动将膜内的 Na+泵出膜外, 同时把流失到膜外的 K+泵回膜内, Na+—K+的转运是耦联进行的,

以恢复兴奋前的离子分布的浓度。

6) 动作电位的特点 ①“全或无”现象: 该现象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动作电位幅度。 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 一旦产

生动作电位, 其幅值就达最大, 增大刺激强度, 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 二是不衰减传导。 动作电位在细胞膜的某

一处产生后, 可沿着细胞膜进行传导, 无论传导距离多远, 其幅度和形状均不改变。 ②脉冲式传导: 由于不应期的存

在, 使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不可能融合在一起, 因此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是具有一定的间隔, 形成脉冲式。

三、 引起兴奋的关键——阈电位

1、 阈电位的定义

阈电位在外加有效刺激作用下, 膜内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能引起大量 Na+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 这一临界值称为

阈电位。

2、 阈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 阈电位是导致 Na+通道开放的关键因素, 此时 Na 十内流与 Na 十通道开放之间形成一种

正反馈过程, 其结果是膜内去极化迅速发展, 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四. 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1、 局部反应及其产生机制

阈下刺激不引起细胞或组织产生动作电位, 但它可以引起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 称为局部

反应或局部兴奋。 局部反应产生的原理, 亦是由于 Na + 内流所致, 只是在阈下刺激时, Na + 通道开放数目少, Na + 内流

少, 因而不能引起真正的兴奋或动作电位。

2、 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表 2-3 局部电位、 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区别

六. 试述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特点。

u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神经末梢兴奋 接头前膜去极化 前膜对Ca 2+ 的通透性增加 Ca 2+ 顺浓度差流人膜内 内

流的 Ca 2+ 促使含有 ACh 的囊泡破裂, ACh 被释放 ACh 在接头间隙扩散 ACh 与终板膜的 N 受体结合 终板膜对 Na + 通

透性增高, Na + 内流 终板电位(局部电位) 终板电位总和并达到阈电位 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易受外界因素影胸。

注意: 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 具有局部电位的所有特征。 终板电位不能引起肌肉收缔。 每一次神经冲动引起的 ACh 释

放足以使终板电位总和到阈电位水平, 因此这种兴奋传递是 1 对 1 的。

七、 肌细胞的肌肉收缩过程

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池 终池 Ca 2+ 释放 肌浆 Ca 2+ 浓度增高 Ca 2+ 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变构 原肌凝蛋白变构 肌

球蛋白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 横桥头 ATP 酶激活分解 ATP 横桥扭动 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 肌小节缩短。

注意: Ca 2+ 是兴奋收缩过程的偶联因子

免责声明:本文由原创用户编辑投稿,若来源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更正修改。2023年04月08日由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