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帮助朱棣(帮助朱棣的藩王)
导语:帮朱棣篡取天下的幕后功臣,有此不为人知的一代仁君!
作者:我方团队成员张嵚。
与永乐皇帝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一生纵横捭阖建功无数,文治武功名扬四海相比,他的长子,在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过世后以皇太子身份即位的明仁宗朱高炽,虽于次年五月末即撒手人寰,在位仅仅十个月,但长久以来,也同样是一个话题颇多的人物。
单就其即位的过程来看,却也可称暗流汹涌。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夺嫡之争”与朱元璋时代一样始终未停,谨慎小心二十余年的朱高炽,其太子地位始终处于动荡里,甚至一度风雨飘摇。他的弟弟汉王朱高煦,始终怀有谋夺帝位的野心,也从未停止结党营私勾连陷害的行动。
朱棣过世于北征返程的路上后,大学士杨荣与英国公张辅经过商议,决定秘不发丧。将朱棣的行车密封起来,每日依然假装进入问候,请安,送饭。另派太监海寿回京秘密报讯。直到大军返归京城,方才宣布死讯,由在京城监国的朱高帜顺利即位,终未给封藩山东乐安手握重兵的汉王朱高煦以起兵谋反的时机,登基过程,可谓有惊无险。
而关于他在位仅十个月里的表现,历来的史家都评价颇高。《明史》上称他“善不胜书”,《罪惟录》说他“德行以尧舜为榜”。明末历史学家谈迁说他“是为历代君王宽仁孝友之典范”,清朝历史学家钮秀更叹息说“(明仁宗)倘天赐假年,必建文景之世。”而在普遍的明朝历史年代划分中,多把他在位十个月的“洪熙朝”,与其子朱瞻基在位的“宣德朝”,合称为“仁宣之治。”执政短暂,后世却好评如潮,如此人物,自然杰出。
甚至他的去世也颇多争论,历来都有人怀疑他不是“自然死亡”,有关其子朱瞻基(明宣宗)将他谋杀的说法,几乎成为一桩类似宋朝“斧弓烛影”的谜案,自清朝以来至今争论不休。坎坷,美誉,谜团,构成这位帝王话题颇多的一生。且让我们循着他人生的脉络,仔细的看一看。
二
朱高炽,明洪武九年(公元1378年)生于南京,母亲是朱棣的正房王妃徐氏,即后来永乐朝的徐皇后。他不但是朱棣的第一个儿子,也是朱元璋的第二个“皇孙”。次年父亲朱棣就藩北平,尚且年幼的朱高炽被留在南京,后进入朱元璋为教育皇室子弟开设的“大本堂”读书。其间朱棣两次来京朝见时与之见面,大多数时候则与父亲“南北相隔”。
明初皇室教育制度极严,“大本堂”学规是由太子“东宫太师”宋濂亲手创建,规定:凡六岁以上皇子,每日卯时开始送学宫就学,时间长达十二个小时,且不可无故告假,每年仅春节,中秋,端午三节及皇后,皇子生日才可放假,每年仅十八天。其学习章程由皇帝批准后,即使皇子母妃甚至皇帝本人都不可干涉。苛刻学规下,多数皇子苦不堪言,常有怠学贪玩之举(尤其是朱高帜的亲弟弟朱高煦)。朱高炽却是少数勤于学业的皇子之一,他尊师重道,对各位师傅礼敬有加,诸“皇兄皇弟”们有违规行为时,他也竭力为之说情。学业更是拔尖,天生喜爱读书,更常与诸“教师”纵论古今,见解精到。史载“众师皆称其贤”,也因此引起了祖父朱元璋的注意。
和后来被立为“太孙”的堂兄朱允文一样,自小开始,朱元璋对朱高炽也分外“隔辈亲”,某日朱元璋检视诸“皇孙”学业,观一纵论垦荒政策的文章条理清晰,论辩有据,大为称赞。得知是朱高炽所作时,大赞道:“吾孙仁厚也。”其后对朱高炽分外器重,不但常在狩猎或出巡时带在身边,也经常命他帮助自己审阅奏章,而朱高炽也每每应答得体,多有建言。
特别是有一年冬天,朱元璋命朱高炽于破晓时检阅南京玄武湖卫队,朱高炽却很快去而复返,朱元璋嫌朱高帜敷衍,大为不悦。朱高炽却坦然答道:“清晨寒冷,我让将士们先吃早饭,待到饭后再检阅也不迟。”一番话令朱元璋转怒为喜,朱高炽的“仁厚”更在朱元璋心中加深印象。此事后不久,朱元璋对太子朱标说:“汝侄(朱高炽)天性仁孝纯良,善于守成治民,他日封藩燕地,必为国家屏障,汝要善待之。”果然,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5年),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继承人),回归燕地,从此才真正与多年聚少离多的父亲朱棣团聚。
三
观朱高炽的性格,以及早年的人生履历,诚如《罪惟录》里所说,“与兴宗(朱标)颇似也。”同英年早逝的太子朱标,甚至后来被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比,朱高炽也有太多相似之处:都是天生尊儒好学,为人谦虚有礼,也颇得朱元璋赏识。
但与朱元璋终其一生对朱标父子推心置腹的信任比,身为人父的朱棣对自己的“世子”朱高炽却常年颇多不满,一方面是因为朱高炽尊文尚儒,性情儒雅,且天生肥胖脚有残疾,日常走路尚需人搀扶,真是“手无缚鸡之力”。让一生征战杀伐的朱棣常有“子不类父”之感。再者朱棣次子朱高煦自幼生长在燕地,常年与朱棣朝夕相处,自然感情更深。而且朱高煦天生孔武有力,沙场之上屡屡建功,颇得朱棣赏识,后来被建文帝安插在燕王府做眼线的“卧底”葛诚就曾向建文帝密报说:“燕王(朱棣)凡有机密事,常与高阳郡王(朱高煦)谋,而世子(朱高炽)不知也”。甚至连朱高炽的生母徐氏也曾向兄长徐辉祖(国公徐达之子)感慨:“王爷(朱棣)待世子太薄。”后来靖难之役的相持阶段,方孝孺也曾建议离间朱棣与朱高炽的关系,施反间计。自就封世子开始,朱高炽就这样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偏见”中。
但朱高炽很快就让朱棣意识到他的价值,先是建文元年(1399年)五月,朱元璋周年忌日时,正筹划起兵的朱棣为 “令朝廷不疑我”,派朱高炽率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隧入京参拜。这时以兵部尚书齐泰为首的一批官员力主将朱高炽三人扣押为人质,以让朱棣不敢轻举妄动。甫入京城,即是危机四伏。
朱高炽不惧,先是在觐见建文帝时“应答得体,极陈燕王忠孝”,令本下定决心的建文帝犹豫不决。之后朱高炽私下找到建文帝信任的两位亲族----左都督徐增寿(即徐达的小儿子,朱高炽的“小舅”)和驸马陈宁(朱元璋幼女之夫,朱高炽的“小姑夫”),请二人在建文帝面前多多美言。在两位“亲戚”的劝解下,建文帝终打消了“劫持人质”的念头,在参拜礼仪结束后即放三人归国,三人终平安回来。此事也被看做“靖难之役”前建文帝的最大失招。朱高炽一行人归来后,朱棣兴奋异常,大叫“天令我父子保全也。”随即于年底起兵,拉起了反叛大旗。其实之所以“父子保全”,处乱不惊的朱高炽功不可没。
而正是这件事开始改变朱棣对儿子的印象,“靖难之役”开战后不久,建文帝即派李景隆率大军六十万北进,朱棣深知自己兵力远非“中央军”对手,决定北上大宁(内蒙古多伦),携裹驻扎此地的宁王一道叛乱,临行前,他把守卫大本营北平的任务交给了朱高炽,并叮嘱说“此战关乎全局,汝要凭城死守,万勿出战,待大军归来时,即为全胜之日”。随后于建文元年11月底提兵北上大宁,仅给朱高炽留下一万兵将。
十日后,李景隆的六十万“中央军”便兵临城下,志在必得的李景隆修筑九座堡垒,安置二百余门重型火炮。炮火齐鸣猛轰北平城,六十万“中央军”四面齐发,发动狂攻。
危急之下朱高炽毫无惧色,他先是合理分配城防兵力,击退了敌人首轮攻势,继而不畏炮火穿梭于城中,“亲切慰问”死于兵火的百姓,因城中缺银,朱高炽亲打“白条”,承诺战后一定优厚抚恤。终令北平百姓感动不已,城中男丁组成“民壮”,妇女老幼皆编成“战地服务队”送水运饭,齐心协力助朱高炽守城。令“中央军”攻击屡屡受挫,特别是有一次“中央军”已经攻破东门,东门守军死亡殆尽,危机时刻,城中妇女组团杀出,扑向“中央军”,竟把中央军杀得大溃。
朱高炽还特别擅用智谋,他不顾朱棣“勿要出战”的嘱托,时常在深夜派小分队发动夜袭,数次杀掠甚多,甚至有一次,竟然成功炸掉了“中央军”的炮兵阵地,“毁火铳十数门”。后来“中央军”暴怒,发动了不惜一切代价的“自杀式攻击”,一时间几十万大军前仆后继,奋勇登城,朱高炽处乱不惊,命军民们泼冷水于城头,是时北平天寒,冷水泼下后立刻成冰,偌大的北平城墙成了“冰山”,任“中央军”士兵费尽牛劲爬不上来。
就这样殚精竭虑,仅有一万余士兵的北平城,竟成功的顶住了六十万中央军达三十天。随后朱棣率兵驰援,向“中央军”发动强攻,一举把李景隆打的全军覆没,从而彻底扭转战局。
之后漫长的三年靖难之役期间,朱高炽因体弱多病,被朱棣安排在后方,负责安定地方筹措粮饷,朱高帜兢兢业业,地盘狭小的朱棣,竟能与占有国家大部分资源的建文帝“中央军”相持三年,并最终一举击破。朱高炽的“后勤工作”尤其重要。
但即使这样还是免不了父亲朱棣的猜忌,建文帝为离间朱棣父子,派使臣至北平和朱高炽密谈,许诺说“如归朝廷,许汝为王”,并暗赐诏书。消息被燕王府太监黄俨通报给朱棣,接着朱高炽的弟弟汉王朱高煦也从中挑拨,对朱棣“打小报告”说:“世子与太孙(朱允文)关系极好。”激得朱棣大怒,意欲派使者回北平“赐死”朱高炽。朱高炽却处理得当,建文使臣赐诏书后,朱高炽看都没看,直接将使臣捆了,连同未开封的诏书一道送给身在前线的朱棣,此举果然令朱棣疑虑顿释,连声庆幸说“几杀吾子”。
建文三年六月(1401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兵败后下落不明,随后朱棣称帝,改国号为永乐,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正式册封朱高炽为皇太子。对于这位之前饱受猜忌,历经生死考验的“长子”来说,可谓苦尽甘来。
免责声明:本文由原创用户编辑投稿,若来源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更正修改。2023年04月08日由小开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