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延安的窑洞(延安的窑洞长什么样)
导语:#延安非遗#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从结构和材料上可分为石窟窑、土窑、接口窑、石窑、砖窑等基本类型。石窟窑是窑洞的祖先,有天然的,也有在天然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开凿的。土窑是陕北窑洞的原始形态,冬暖夏凉和省料省钱的特点符合当地环境特点。
陕北窑洞的类型和建造
一、挖土窑。
它是陕北窑洞的原始形态,保留古代穴居的习俗。挖土窑必须选择在向阳山崖上土质坚硬,土脉平行的原生胶土崖上挖掘,避免在直立、倾斜土脉和绵黄土地段开挖。通常,先剖开崖面,然后开一个竖的长方形口子,挖进去一两米以后,便朝四面扩展,修成一个鸡蛋形的洞,再用宽镢刨光窑面,抹上粘泥,有时为固顶,窑顶间隔用柳椽支撑作箍。
土窑洞一般深7-8米,宽3米左右,高3米多,最深者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小方窗,仅一平方米左右,光线甚暗,另一种是半圆木窗,约有3-4平方米,不仅光线较好,透气性也大大提高了。
土窑充分体现陕北窑洞冬暖夏凉和省钱省料,修造容易的优点。土窑有光线昏暗、空气流通差,墙壁难以粉刷,窑面子容易风化雨蚀,山崩土陷易坍塌的缺点。
二、接口窑
即是在原土窑开扩窑口,按窑拱大小加砌一、二米进深,用石头或砖砌成窑面(基本在1.5—3米之间)。为加固内顶,用柳椽箍顶,然后用麦鱼细泥沫壁,土拱与石或砖拱接口处抹平隐藏,使其土、石或砖两个部分浑然一体。
接口窑是过去土窑基础上的进步,门窗变大后采光面积大,光线增强,既明亮又保温,窑面也坚固美观。
三、箍石窑
是一种利用块料之间的侧压力建成跨空的承重结构的砌筑方法,这种侧压力民间谓之“夯劲”。
箍石窑的工序
一、备料
箍石窑备料大致有
1、石料
石料一般选用陕北各地均有的青石为主,质地较细密的沙石也可以用。一般人家是要雇石匠来开石头。通过在石崖上打眼放炮,先把石头炸下来,然后由石匠用铁锤将石头破成人力可搬动大小,运回备用。运回的石头大致分为三类,较为规整,大小合适的石料用作面石,由手艺高的匠人经过出面,将用来砌在窑面子上;其余的大一点的石头用于垒砌窑身;再小一点的石头可用于垫壕用。
2、木料
木料主要是用于搭建窑顶拱架时用,待窑箍好后木料拆下后可以用作门窗的材料。另外箍窑时人力搬运石头也需要有木板搭架通道。
除石料和木料外,在箍窑期间每天要给二十多人一天管三顿饭,粮食、蔬菜等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看日子
箍窑在陕北大多都有请“阴阳”先生选址和“看日子”等前期准备工作。
三、划线
正式动工时,先由主事的匠人根据主家的要求及地势、地形的实际情况,把相关的线要划出来。
四、做地基
按窑洞的负荷能力,及地基的土质来决定地基的深浅。挖好地基后一般是用黄土伴石灰回填,并层层夯实。土、灰的比例大致为七比三。
五、箍窑腿
地基回填至地面一米左右,按单数五、七、九层或更多层朝在夯实的地基上砌地造石至地平面。紧接着开始在左右两边砌窑腿。
六、支券(拱券)
待窑腿垒砌至平桩待扳拱时,开始支券,也就是架拱。按照窑匠师傅的设计,由木匠师傅用各种粗细木料,有类于梁、檩、椽的构架支成拱模。弧形的支架上以土填缝,拍打抹光即成。
七、过顶
接下来自下而上紧贴拱模砌石块。同时朝两拱之间的窑腿上填土、夯打令之实。如此一层一层从两面砌至窑顶中线“合龙”。石头朝里的一面必须整齐,朝外的一面以发青石片加楔夯实。
八、灌浆
传统的浆是泥浆。取纯净的上好黄土就桶或大铁锅注水,经反复搅拌使土块完全消解呈稠糊状,朝插片石缝处灌,泥浆沿隙下渗,直至灌满为止。窑拱部分亦如法炮制。泥浆经凝固“卤”定石块,非常稳固。亦有灌石灰浆者;水泥普遍使用后则有的改灌水泥砂浆,更加牢固。
一座院落无论起多少孔窑,在“合龙”时,顶部正中必须留一块石头,这是供“合龙口”用。
八、垫脑畔
合龙后经干燥到一定程度即可上掩土。掩土大约有1米~1.5米厚,陕北称作“上脑畔”或“垫脑畔”。据说,这样的厚度恰好给拱洞形成压力,令其越压越结实,又不致于荷载过重而坍塌。同时,这样的厚度可保证窑洞冬暖夏凉。
九、裹泥
窑洞裹泥一般为三遍。先用长点的麦秸和泥,把窑壁上的缺陷处抹平;再用短点的麦秸和泥,让窑壁整体平整;最后再用“麦衣子”(麦衣子即包裹麦粒的外壳)和泥裹一遍,使窑洞内部平滑光亮。
窑顶土上足后,给予适当的压实,然后做好女儿墙,挑檐,砌出流水石槽,供下雨泄洪用。但槽必须朝院子,以示“水不外流”,聚财。现在大多破除这种风俗,水朝后流,因为按约定俗成的“契约”,窑后有主家三尺(1米)的地界。
传统的陕北窑洞“脑畔”多粗放,不做任何处理,令专长荒草,多数是撒“秃扫”籽。“秃扫”是一种速生快长的黎科植物,学名“地肤”,初生嫩叶可食用,秋后成熟其枝干可以缚扫帚。此物耐干旱,吸水量大,完全可以吸收窑脑多余的水分,保证窑洞湿度适中。
免责声明:本文由原创用户编辑投稿,若来源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更正修改。2023年04月08日由小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