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由来(都江堰与天府之国)

导语:都江堰-天府之国从这里走来

乐山向北大约两百公里就到了都江堰市,而这两座城市也有共同的交际,那就是岷江。纵看古今中外,无水无以安家立国。我国起源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古埃及发轫于尼罗河、古巴比伦突起于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之间。这一切都在说明水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重要。

都江堰

四川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生活在这里的蜀人衣食无忧。当然,这一切都不仅仅是上天眷顾,成就天府之国美名的是都江堰。秦朝一统天下前,天府之国由两个小国组成,现在的四川为蜀国;而重庆为巴国。秦军一扫巴蜀后,本想多了一个赋税源泉,可渐渐发现,这里每年都有水患,岷江两岸洪水泛滥,而成都平原则因没有河流而干旱异常。对此秦国统治者很是头痛,于是就派有治水经验的李冰(山西运城人)任蜀郡太守去解决此事。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考察和与当地老农们的交流,如何治水,李冰有了一副蓝图, 以建堰分流的想法的越来越清晰。而都江堰的建造主要分为几个重要的工程节点。

宝瓶口 离堆

首先宝瓶口的开凿。李冰首先选定玉垒山处为引水口,但此处为石山,岩石坚硬,不易开凿。于是李冰用火烧山的方法历时数年将此处凿开一个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宝瓶口的修建就是为了分流岷江水,使西边不再洪水泛滥,而东边也因宝瓶口的分流之水得到灌溉,不再发生旱灾。这是治理水患的第一步。 其次便是鱼嘴分流。因为岷江东边地势较高,岷江的水不易流入宝瓶口,于是李冰便采取筑堰分流的方法,通过堰头鱼嘴将岷江水分流,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道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鱼嘴

最后为了进一步控制进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发生,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漩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分水内江

都江堰三个节点工程完美地将岷江的水患治理了,同时又将多余的河水引入成都平原,让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这真是一举两得。从此蜀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天府之国的美名因都江堰而兴起。

走在都江堰市区,从宝瓶口引入的水在市区内又被分为四支,分别为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而这四条河流流向灌区从古至今滋润着天府之国。 水是都江堰的魂,穿行在街道,我总感觉到水龙的存在,咆哮声或远或近,或深或浅;左边、右边甚至脚下。这座城市已经因为都江堰而永远与水为伴,守护着天府之国的命脉,天府之国从这里走来!

南桥分水

免责声明:本文由原创用户编辑投稿,若来源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更正修改。2023年04月08日由小林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