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气候在变暖吗(气候变暖有哪些原因)

导语:中国的气候正变得越来越热吗?实际上我们处于历史上较冷的时期

一,冰川纪和人类活动

冰期也就是冰川时期,是地球表面覆盖大规模的冰川的地质时期。在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被称为“间冰期”。地球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冰期,其中和最后一次是第四纪冰期。这次冰期时期,人类也处于进化、迁徙的阶段。因此,第四纪冰川对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四次冰期发生于250万年前,正是“人猿相揖别”的关键时期。250万年前,东非的气候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第四纪冰期从北半球袭来,使得东非高原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原来的稀树草原逐渐退化为了灌木草原。森林的大量消失使得古猿不得不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他们开始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石器、木头等原始工具,逐渐成为了最早的人类——能人。大约在200万年前,能人又进化为了直立人。

在冰期时期,原本迁徙到了亚欧大陆的猿类出现了大量的灭绝事件。在间冰期,在非洲新进化而出的直立人就开始不断走出非洲。东亚地区进入第四纪冰川的时间要大大晚于欧洲、北美等地。根据李四光的分期,中国大约在150万年前进入第四纪冰川的鄱阳亚冰期。那么在150万年前之前的间冰期,中国的气候还是十分温暖的,因此从非洲走出的直立人能够在中国大陆生存。距今220万—259万年前的安徽人字洞遗址是目前发现亚洲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200万年前的巫山人是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遗址;此外中国发现早期直立人遗址还有180万年前的山西西侯度遗址,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遗址等。

此后,中国大陆上经历了鄱阳亚冰期(137—150万年前)、大姑亚冰期(105—120万年前)、庐山亚冰期(20—32万年前)与大理亚冰期(1—11万年前)4个亚冰期。在冰期时期,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0度左右;在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是间冰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0—15度。在冰期,原来生活在北方的动物群会出现大规模的灭绝,而古人类也会因为食物危机而出现危机。在间冰期,气候温暖,植被生长,动物繁衍,人类活动又频繁起来。在中国发现的许多人类遗址都处于间冰期,如蓝田人生活在65万到53万年前,是大姑亚冰期和庐山亚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气候十分温暖,这里发现了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化石遗址。北京人生活的时间也属于这个范围。

冰期时期的中国气温

32万年年前到20万年前,是中国庐山亚冰期时期。由于气温下降,使得直立人走向了灭绝,或者进化为了早期智人。在20万年前到11万年前,气候又温暖起来,中国大陆上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十分丰富,著名的有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等。其中东北发现的距今10万年前的鸽子洞遗址是中国最晚的早期智人遗址。此后由于进入了大理亚冰期,使得气温下降,使得早期智人走向了灭亡。

分子人类学研究表明,之前走出非洲的直立人、早期智人都走向了灭亡。而现代人类的祖先是距今20万年前在非洲进化成的晚期智人,他们在骨骼上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多大区别。大约在10万年前,晚期智人走出非洲,大约在5万年前到达了中国。晚期智人更能适应寒冷的气候,因此能够在亚欧大陆取代危机下的早期智人。在中国,最早的晚期智人是柳江人和丽江人,此后有河套人、资阳人、山顶洞人等。最早的晚期智人发现于广西、云南一带,因为这里气候温暖,同时也是晚期智人进入中国的第一站。

晚期智人在东亚的迁徙

二,冰后期与大洪水

在亚欧大陆的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都有史前大洪水的记载。如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里面记载“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在中国,最早关于洪水的传说就是“女娲补天”,《淮南子》载“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实际上,人类有共同的洪水记忆是有原因的。大约在1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开始结束,亚欧大陆大量的冰川开始融化。在中国,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其他高海拔地区的冰川消融冰川融水大量汇入了江河发源地,导致大洪水连绵不绝。另外冰后期的降雨量也是大洪水的一大原因。根据《中国历史地理》的资料,7500年前到5000年前,平均气候比现在高2-7度,降雨量多500毫米,当时的华北地区也属于亚热带。第四纪冰川融化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洪水的持续时间也是非常漫长的。一直到4000年前,洪水依然没有停止。

对于古人类来说,大洪水就是一场大灾难。不过在客观上,洪水过后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世界主要的文明都出现于温带地区,而中国同样如此。在寒带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生物种类单一,没有丰富的物质资料,难以产生文明。在热带地区,气候炎热,生物多样,但是却助长了人类的惰性,使得人类社会停滞不前。只有在温带地区,气候适中,雨水充足,土壤疏松肥沃,能够刺激人类不断开拓进取。中国最早的农业区出现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地方土壤较为肥沃,气候比较湿润,但又并非泥沼,因此能够产生了稻作文化和粟作文化。

三,气候波动和王朝盛衰

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地球的气温依然处于不断的波动状态下。从1万年前到夏商时期,中国的气候基本是暖湿为主。到了西周时期,气候开始进入了寒冷期。此后中国的气候就是温暖—寒冷交替出现。在气候温暖的时期,农耕区面积北移,有利于农耕游牧过渡地带如河西走廊、河套平原、辽东等地的开发。同时温暖的气候也能够为中原王朝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王朝的强盛。而在寒冷期,游牧区的面积扩大,农耕区萎缩,使得游牧民族更加强盛。一般大规模的游牧民族南下都发生于寒冷期。

西周是第一个寒冷期。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在周孝王时期,汉江曾经发生过冰冻的现象。竺可桢通过《豳风》中出现的植物证实当时关中的气候较冷。在西周晚期,发生了犬戎入侵的历史事件。到春秋初期,北狄、西戎等入侵中原和关中,华夏文明面临危机。从春秋到西汉时期,气候又开始转暖,当时的竹子、梅树等亚热带植物可以在北方大面积生长。温暖的气候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了全国的经济重心。秦、西汉都定都于关中。同时,河套、河西、辽东、西域等地也十分适合农耕经济发展,这给汉朝的扩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东汉到南北朝,经历了600年的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北方的物候要比现在推迟10天到15天左右。在这个时期,农耕区域又出现了收缩,游牧区域开始扩大。如河套地区已经被游牧民族控制。大量的游牧民族还涌入了中原,最终造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从唐朝又是一个温暖时期。唐朝时期,水稻的种植能够北移到河套地区,关中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亚热带作物,而四川盆地则出现了热带的荔枝等水果。温暖的气候不仅使得唐宋的经济繁荣,同时也加速了周边地区的开发。如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能够得以迅速发展,这是吐蕃王朝兴盛的基础。在东北,黑龙江流域能够进行农业生产,这也是渤海国立国的基础。

从安史之乱开始,中国的气候总体偏冷。从880年到1230年是一个从温暖到寒冷期的过渡时期,之后气候就急转直下。由于气候变得较为寒冷和干燥,使得农业区又一次萎缩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无法达到过去的水平,粮食无法自足,使得中国的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向东转移。因此,长安此后就不适合作为首都了。气候寒冷加速了人口的南迁,也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到了南宋时期,南方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重心。

宋朝之后的严寒也造成了游牧民族南下的频率加大了。在两宋时期,黑龙江流域已经不太适合农业生产,辽金都选择不断南下。1230年之后,气候变得更加寒冷。此时,蒙古兴起,最终统一了东亚大陆。不过在元朝统一后,曾经出现了短暂的温暖期,这也是元朝兴盛的一个原因。明清时期,气候又十分严寒,称为“小冰期”。该时期,黑龙江、西域、河套都不太适合农业生产,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沙漠化现象,使得明朝的势力难以在这些地区立足。由于东北气候严寒,使得黑龙江流域不在能够向渤海国那时候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几乎回到了渔猎状态。明清时期,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总体上处于不断南迁的状态,如蒙古族盘踞在辽西、河套,满清入关等。这次小冰期气候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因此现在我们处于历史上比较寒冷的时期。

推荐阅读

为何亚欧大陆的人类都有史前大洪水的记忆?冰川融化是最好的解释

本文内容由小姿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