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论语巧言令色下一句(论语巧言令色原文和翻译)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懒读经典系列:论语句读——巧言令色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论语巧言令色下一句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论语巧言令色下一句(论语巧言令色原文和翻译)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句读】

巧,技巧、善于用技之意,表示擅长。巧言,是口齿伶俐、善于表达之意。令,按说文解释,可为灵之假借,灵,善也,表示好。令色,是好形容、好外在、好形象之意。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互文,即巧言色和令言色,无损其意。言与色,均为人对外展现自己的一面,因此诸多解经者认为此处表达的是“内本外末”之意。

鲜矣仁,可有多种解释。第一、如果强调仁是人性之一,则可解释为仁德之性很少(杨伯峻先生即作此解)。第二、如果认为人有仁与不仁之分,则可解释为这样的人很少是仁的。第三、如果将仁视为客观存在的道德实体,则可理解为巧言令色这种作为,基本上都不是仁德的表现(与具体的人是否有仁德没有必然关系,人在需要巧言令色的时候,其行为中仁德的成分是很少的,人在不需要巧言令色的地方,其行为中仁德的成分可能是比较多的)。所以这里需要结合孔子的各种教导做辨析。

【解读】

孔子一般很少直接否定某一个人,更多是针对不同人的个性、成长历程、当前面临的具体问题等给予不同的教诲或发表具体的意见。所谓因材施教,这个“材”在孔子这里是变化的,不存在永不变易的人和事。如樊迟请学稼,孔子气得大骂樊迟是小人,但樊迟再问仁问智时,孔子也是认认真真地回答“爱人”与“知人”,并不因其“小人”之评就对樊迟置之不理。孔子多次痛骂宰予,宰予死于非命后孔子“耻之”,但后来孔子自己反思又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因此,若以孔子之性情,鲜矣仁的应当是巧言令色这种作为,而不是指向做出巧言令色举动的人。首先,四性之说乃是孟子发扬,孔子从未如此说过,而且表述出来的仁、义、礼,其意也不是后人所谓性。其次,把人分为仁与不仁,是要分具体场合和具体事情的,不能一概而论之。从自然之理而论,一个人不会只有巧言令色,必然有其内本之一面。对照子贡出五国,其志在爱国保国,毫无疑问是仁,但其具体行为又完美契合巧言令色,此事何解?

孔子此言,应当是针对具体行为作警示之言,巧言令色不那么仁德,需谨记。虽无证据,但若猜测,此言是否为子贡五国之出成功后之语,亦未可知。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懒读经典系列:论语句读——巧言令色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