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新绛人吗(荀子是现在哪里人)
导语:荀子祖籍原来在新绛县北之席村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弟子
荀子(前313-前238),姓荀,名况,尊号荀卿,世人尊称荀子。西汉时因避宣帝刘洵之讳,曾一度改称孙卿或孙卿子。荀子系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
荀子祖籍古荀国。现今新绛县北之席村,原称荀城,即古荀国之都城。春秋时期荀国被晋国所灭。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之后,绛州一带本属魏国。但因秦、赵、魏之间的战争,国境线犬牙交错,时有变化。绛州一带曾属赵国。临近的稷山县廉城,相传即赵国大将廉颇屯兵之地。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荀子与孟子合写列传时,称荀子为赵国人。新绛城内龙兴寺发现(荀子故里)石匾额一块。当地至今流传着关于荀子的传说。
荀子在青少年时期就刻苦学习,饱读诗书。15岁远游齐国,在齐国都城稷下(今山东临淄)学馆读书、讲学。精研诸子各家学说,成为著名的学者。当时七雄并存,兼并战争十分激烈。各国大兴办学养士之风,齐国都城市井繁华,一时也聚集了许多儒士。荀子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由于天资聪明,过目成诵。又加上刻苦好学,能言善辩,在学馆里崭露头角。
公元前301年,田齐宣王死后,田齐滑王继位。滑王不听儒士们忠告,反而大骂学馆的儒士们都是些“衣架饭囊”。儒士们纷纷离去。荀子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写成文章,再三表白他的治国良策,田齐滑王偏偏不听。荀子愤然离开齐国,到秦国游说。
秦昭王与宰相范睢对荀子的态度也十分冷淡。不采纳他改革时弊的政见。荀子又回到赵国。赵孝成王也是一个不喜欢进谏的君王。对于荀子的直言忠谏,很不满意。
荀子四处游说,虽然满怀赤心忠胆,却得不到各国君王的赏识。反而遭到一次次地冷嘲热讽、诽谤打击。不免仰天长叹,感慨万端,深为这些君王的无知无识而遗憾。
荀子年过半百,仍在四处游说,他再次来到齐国都城,在稷下学馆担任了祭酒(相当于校长)。此时的齐国因战败而时局混乱。荀子还是难以施展才能。不久他就南行至楚国。
楚公子春申君一向对荀子比较尊崇。初次见面就任命他为兰陵县令(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春申君死后,荀子被免职。此时,他深感年老体弱,无力再四处奔波。就留在兰陵著书讲学。直到公元前238年逝世。终年75岁。葬于兰陵。
荀子一生颠沛流离,饱尝风霜之苦。他的著作中反映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他提出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反对求神祈雨,倡导引河开渠。他提出“法后卫”的主张,强调实行法治,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代表了战国末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进取精神。
荀子的著作集为《荀子》32篇,其中《大略)等最后6篇系他的门人记录整理而成。他的著作说理精辟,比喻精切,气魄雄浑,行文流畅。许多精彩的警句成为千古名言,使人百读不厌。如《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他的《成相辞》,体裁别致,格调新奇,开后世弹词、鼓儿词等说唱艺术之先河,其《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荀子继承与发展了儒家学说,并在法家思想的发展上起了奠基的作用。韩非、李斯均是他的门下弟子。
免责声明:本文由原创用户编辑投稿,若来源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更正修改。2023年04月08日由小娴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