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深度包括什么(设计的深度解读)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设计的深度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设计的深度包括什么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欢迎来到化老师饭后闲谈第六期
焦阳炙烤下的京城,未入伏就已热浪滔天,至夜仍不能清爽,让人无处遁迹,我于这无处遁迹之中坐在灯下百无聊赖的翻着书。颅腔的肉丸子却一直旋转着白天与设计师们关于设计思维的讨论,仿佛激烈运动后肌肉的酸痛久久不能散去一般,这些思考引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设计的深度是怎样的?
一、工程技术层面的可实现度
现代设计的先驱们,早在一百多年期就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功能主义设计理念,让我们知道了设计应该功能先行,这也成为了我们去做设计的行动指南。
那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是什么?
答案或许会有很多,但我觉得是技术的支撑,或者说是在工程上的可实现度。
比方说在工业革命之前,建筑的高度,在西方世界主要是以可砌筑石材的稳固度决定的,在东方则主要是以可筑造的木作构建尺度所决定的,但这两种技术都决定了工业革命之前的建筑基本是相对低矮的建筑。而工业革命之后的钢筋混凝土技术支撑起了一座又一座摩天大楼,我们才实现了把更多的人集中在一栋建筑里面的功能需求。
作为家装设计师,我们再来说说家装的例子。
比方说我们希望将洗衣机布置到生活阳台,实现更方便的洗衣晾晒功能,然而很可惜,阳台没有下水位,而且阳台距离原始下水管道特别远。理论上来讲,只要能够在阳台解决下水就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但现实是现在的家装工程技术手段并不足以实现较远较远距离更改下水位的设计,未来情况未可知,但至少当下这个设计方案是无法实现的,也就是前面说的功能无法实现。
再比如说,早些年卫生间因为马桶下水位置不合理引起的卫生间格局不合理但又无法调整的情况,随着近几年同层排水技术的出现就已经得到了改善。现在设计师再去规划卫生间格局时,遇到类似情况就已经轻松很多了。
我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基本都印证了我所说的这个结论。当然,的确有些功能的实现对于我们来说是根本不需要什么技术支撑的,嗯,谁让我们活在现代。
那么这也是我所考虑的设计深度应该达到的第一层:设计方案应在工程技术层面具有可实现度,即设计是可执行的。
二、大众的日常行为逻辑、生活起居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取向
如果我们追求的只是设计的可实现度,那我们的追求未免太低。站在家装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设计在可执行的基础上,还应该符合大众日常行为逻辑,符合大众生活起居习惯,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取向。
我们不应该让卫生间的门对着餐厅,不应该让进入书房的通道居然需要穿过主卧室,不应该让主妇做饭时奔波于冰箱、水槽、操作台之间不合理的动线,更不应该为了所谓干湿分离而导致洗完澡需要裹着浴巾跨出湿区穿过一个厅廊才能到达干区去吹吹头发……
我们不应该将家全部设计成血红色觉得这样很酷,不应该让吊灯距离床面只有1.2米的高度以为这样很有视觉冲击力,也不应该为了达到极简效果而全屋吊顶装暗藏筒灯使得室内空间只有2.2米的通高感觉这样很有创意……
我举的例子也许极端了一些,但仔细想想,是不是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很多。
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作为设计师,我们提供解决方案───设计。但我们的设计不应该仓促而就,应该经过充分的论证后再拿出。首先在设计的可执行度方面进行论证,然后上升到第二层深度,大众的接受度,再次论证,两层深度都通过论证的设计方案才能被称之为设计方案。
三、材料的实施
但只到这两层深度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上升到第三层深度,我把这一层称之为材料实施层,即设计应以什么样的材料去实施。进入这一层的前提是前面两层已经充分论证过且无误,如果前两层未经论证或论证不通过进入第三层也是无意义的。
为什么是材料?
不对啊,造型、色彩、搭配等等这么多重要的考虑,为什么非得是材料呢?
的确是这样,但所有这些不全都是以材料为载体才得以呈现出来的吗?
当然,当下在做设计方案时,很多材料有其基本应用分类,比如地面,常规材料无外乎木地板、瓷砖、大理石等等,柜体那当然是木作,是的,没有谁会把乳胶漆涂刷到地面上,也没有谁会用石膏板去做一组橱柜。
我们要考虑的是具体到当前方案里地面到底选大理石还是瓷砖,如果是瓷砖选什么样的瓷砖,亮光的哑光的,什么色系,怎样的花色,多大尺寸,如何铺贴,等等;木作,纯实木还是指接板,指接板贴木皮贴什么样的木皮,木皮做怎样的油漆处理;就算是乳胶漆,什么色彩的乳胶漆,怎样的质感,哪个品牌的乳胶漆能达到如此的效果,这是不是一样要考虑呢。
很多问题经不住仔细推敲,仔细推敲起来发现需要考虑的只有更多。
四、材料的比例
完了吗?当然没有。
继续上升到第四层深度:材料应分别以怎样的比例出现。
什么地方出现什么材料,各种材料又以怎样的比例出现,使得设计在通用性、可实现性、安全性、耐久性、环保性等等各方面恰当得体,甚至在视觉效果上惊艳,这需要很深厚的功夫了。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流行墙漆分色,我见过很多,材料实际上很简单,不过是乳胶漆,但真正色彩搭配的好分的特别好的让人赏心悦目的不多,底层逻辑就是不同色彩乳胶漆的比例控制不到位。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的书柜设计,尤其是现代风格的书柜设计,很多用素色板与原木色板进行搭配,这种做法到处可见,但真正搭配的功能上舒服好用视觉效果上又漂亮不俗的凤毛麟角。
我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有时也同样会遇到看着眼前的方案明明感觉到还不够好,但哪里不好,说不上来,怎样调整或者调整什么地方能够更好,也说不上来了。恐怕还是我的修为不够吧。
想在这一层深度上解决问题,我想除了努力提升专业能力、多读书多学习多开阔眼界以外,别无他法。
设计师,应该不断的学习。
写到这里,当我们的设计方案在第一层第二层深度上无懈可击,在第三层第四层深度上出类拔萃时,我们的设计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能够非常优秀的。形式追随功能,从我们前面的分析来看,前四层深度的逻辑没有错。嗯,我坚信。
五、设计更深层深度在于设计主张的表达,甚至以此主张去引领未来的设计
可以在前面四层深度上挖掘的足够深的设计师,在面对绝大多数业主的需求与期望时是足够OK的。然而我想优秀的设计师并不会止步于此。
他们会做什么?
他们会以设计作为媒介进行表达。
表达?谁不会,谁不能!
还真不是这样。
写字谁都会,然而写文章来表达有价值有意义的观点、意见、想法就不见得人人都可以了。同样,做设计,设计师们基本都可以,但通过设计来表达有价值有意义的设计主张就不见得所有设计师都可以了。
格罗皮乌斯以包豪斯校舍表达了他对现代建筑设计的观点,密斯以德国馆表达了他对于空间的态度,柯布西耶以萨伏伊别墅表达了他对于传统建筑的否定……
是的,他们都是大师,想表达也能够表达,他们有这样的实力与资本。
他们在表达观点的同时,也上升到了设计的又一个深度───引领。
大师们以他们的设计主张将现代设计引领到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此后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都是在先驱们思想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前行的。此刻,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个人,乔布斯。
做领路人非常人所能,但我们可以以此激励自己,让自己优秀一些,再优秀一些。
尾声
案头堆放的书中最近在读的是关于路易斯·康的,康对建筑细节的推敲让我触动很深。回想起大学时代刘文金老师曾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设计,要深入到细节。起初很不以为然,觉得是再简单不过的一句话,然而入行以后,越工作就越发现这其实是对设计师再高不过的一个要求,我穷尽一生也未必能达到哪怕十分之一。
这里面有两层分析:
第一, 设计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某些细节,却发现自己目前的能力不足以将此细节深入下去───能力有待提升。
第二, 设计过程中根本发现不了还有怎样的细节要去深入───认知度有待提升。
我们正是应该在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认知度,而又以更高的认知度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式完成自我的升级蜕变。
滔天热浪余威未衰,此刻我的百无聊赖也只剩余威,我以以上的思考遁迹于这余威之外,又于这遁迹之外写下这些文字,聊以鞭策百无聊赖的自己。
玖雅宏南
二零一九年七月四日夜
- End -
~版权归作者JORYA玖雅所有
~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JORYA玖雅”账号
玖雅在传递"一家一世界"的生活理念
家既是物质世界的延伸,也是主人内心世界的显现
家的背后埋藏着主人的生活阅历、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世界观
每个家都各有不同
每个家都自成世界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设计的深度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