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家蚕僵病怎么办(家蚕病害)

导语:家蚕真菌病(僵病、硬化病)深度剖析和防治方法

家蚕真菌病,属家蚕传染性蚕病中的一大类型,对蚕业生产危害严重。由半知菌类真菌的一些丝状菌分生孢子发芽穿透蚕皮,侵入蚕体使蚕感染引起的传染性蚕病,也有由镰刀菌属中半裸镰刀菌引起的镰刀菌病及子囊菌亚门的红色酵母菌(Rodotorule sp.)所引起的酵母病。发病时,病菌在蚕体内大量繁殖,使病蚕尸体上长出不同颜色的分生孢子。因此,真菌病又分为白僵病、黄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等。

一、白僵病

1、病原。白僵菌,分生孢子球形至卵圆形,大小为(2~3)微米×(4.5~6.5)微米。

2、蚕期症状。体色灰暗,反应迟钝,行动呆滞。蚕体上出现油渍状针头大小的病斑。临死前排软粪,吐胃液,手触略有弹性。以后逐渐僵化,全身如覆白粉。眠期发病,多呈半脱皮或不脱皮蚕,尸体潮湿(多数细菌污染),呈淡褐色,易腐烂,不硬化。

二、黄僵病

1、病原。黄僵菌。分生孢子球形或卵圆形,大小(2~3.7)微米×(1.5~3.5)微米。

2、病症。感染初期,外观与健康蚕无明显差异,随着病程发展,在病蚕体表现出褐色以至黑褐色细小病斑,在气门周围、胸、腹、足部或尾部等处,可能出现1~2个大型不整齐的黑褐色病斑。病蚕死后,体色逐渐变为粉红色。死后经过1~2天即见茸毛状的气生菌丝伸出体外,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尸体被覆盖成淡黄色。

三、绿僵病

1、病原。莱氏蛾霉,俗称绿僵菌。分生孢子卵圆形,一端稍尖,大小(3~4.5)微米×(2~3.5)微米。

2、病症。蚕感染后期食欲减退,行动呆滞,体灰白,在病蚕腹侧或背面环节间出现黑褐色不整形轮状或云纹状病斑,外围褐色较深,中间稍淡,干燥后凹下。眠前发病时,体壁紧张发亮,体色乳白,病蚕死后2~3天长出气生菌丝及分生孢子,僵化的尸体被覆一层鲜绿色的粉末。

四、曲霉病

1、病原。曲霉属真菌,以黄曲霉和米曲霉为害最普遍。分生孢子球形,大小为3~7微米。

2、病症。

①蚕期(以蚁蚕,一龄及部分熟蚕)。初感染时,不食桑,伏于蚕座下,1~2天出现白色绒毛状的气生菌丝,死蚕稍带黄色,蚕座经一昼夜就长出曲霉。

大蚕发病时在病变部位出现凹陷大型的褐色病斑,最后长出气生菌丝,位置不定,多在节间膜或尾部肛门外。临死前,胸部伸出、吐液。死后尸体局部硬化,其他部位不变硬而易腐烂变黑褐色。还有脱肛、粪结、不蜕皮、起缩等症状。

②蛹期(初蛹)。在5龄后期或削茧粉雌雄时感染的,蛹的活动力弱,腹部松弛变黑褐色,死后局部变硬,随后在气门及节间膜长出白色的气生菌丝,往往被误诊为白僵病,最明显是茧为绿色霉茧。

③卵期。蚕种保护过程中,如温度过大又不注意换气,则蚕卵表面易受曲霉菌寄生而发霉,成霉死卵,卵壳凹陷。凹陷在卵面中央成不规则三角形,逐渐干瘪。

3、发病规律。

①真菌病的传染来源。竹子、纸张,甚至家畜禽的饲料;发过僵病的蚕沙、病蚕尸体,蚕室周堆积的有机物;野外昆虫;真菌农药的广泛滥用。

②传染途径。接触传染、创伤传染。

五、真菌病的防治方法

(1)消灭病源,切断传染途径。养蚕前蚕室消毒后,要开门窗排湿,蚕具要晒干,防止发霉。桑园及时治虫,防止昆虫感染真菌病后与蚕交叉感染。及时处理病蚕,蚕沙应进行堆沤处理,不得直接施入桑园。簇具也应消毒后再使用,纸质方格簇采用烟熏法,木质方格簇和塑料折簇可使用聚维酮碘稀释液直接喷洒或浸泡。

(2)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在易感期,特别加强保护。及时使用防僵药剂是控制真菌病危害的一项最有效的措施。防僵药剂有很多种,如防病一号、漂白粉防僵粉、灭僵灵、防僵灵2号等。一般情况下,收蚁后第一次给桑前和各龄中增加一次,已发生真菌病的每天用一次。

(3)熏烟防僵。化学药剂有防消散、优氯净、蚕病净熏烟剂、烟消灵等。小蚕期不宜使用防僵烟剂,大蚕使用时应注意蚕室密闭,每立方米空间用熏消剂0.5~1.0克熏30分钟后开门窗排烟。

(4)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调节蚕室、蚕座湿度,特别是大蚕期及时通风排湿,注意消毒桑叶,避免喂雨水或露水湿叶,对预防真菌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本文内容由小快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