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苏轼愁苦的诗(苏轼愁的诗句)

导语:苏轼有愁苦吗?有!这几篇名作就很明显

一提到苏轼,老是让人觉得他是一个乐天派,似乎没啥烦恼与愁苦,也让人感到他是个逍遥派,总是能惬意地享受生活。这让我们多少对苏轼的认识多少有些固化,其实苏轼也是个凡人,他也和我们一样也有凡人的愁苦。

苏轼,一向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的弟弟苏辙就曾劝他不要对每个人都推心置腹,但自己始终没改掉因太相信人而与谁说话都是畅所欲言的习惯。苏轼由徐州改任湖州时,在给皇帝的谢表中又说了几句朝廷当权派觉得有点过分的话。于是他们又从苏轼的诗集中搜罗出一些诗篇来弹劾苏轼无礼于朝廷并应当斩首。后苏轼被关进御史台监狱,这就是苏轼的劫难——“乌台诗案”。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当时地处偏远生机萧索的黄州(现湖北黄岗)任团练副使。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可以说是死里逃生。刚来黄州时,心情也是低到了冰点,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一词。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写于经历大难死里逃生的自己刚来到黄州时。本词写出了自己的孤独与凄冷,但孤独与凄冷中又透着坚持自己的孤傲。凄清、清冷、缥缈的意境中刻画了一只孤高、倔强的孤鸿形象。也是此时内心愁苦的作者的真实写照。

时间再推至1082年(神宗元丰五年)的寒食节,此年有《寒食诗》二首,其墨迹为“天下第三行书”。内心的愁苦诉诸于诗,诉诸于书,我心写我手,我手写我心。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二首诗写尽了内心的愁苦,那又因何而愁苦?

一、时光匆匆之苦。自来黄州,已过了三个寒食节,每年都想让春天过得慢一点,但始终不能如愿,只能让自己变得满头白发。

二、生活艰涩之苦。“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将自己生活的现状表现了出来。我们印象中,总是把苏轼当作一代天才一代文豪,却常常忽略了苏轼凡人的一面,凡人的苏轼也得有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当我们了解了苏轼吃啥喝啥之后,或许对他又多了几分同情——原来他过得也不好。

三、抱负未遂之苦。“君门深九重”一句透出自己仕途上的些许无奈,自己被贬至偏远的黄州,自己可是个被认为能当宰相的人啊,如今在哪呢?甚至还差点因写了几句诗丢了身家性命。

四、不能团聚之苦。苏轼是个重情谊的人,对其父母有情,对其妻有情,对其弟有情,然而要么相隔千万里,要么阴阳两隔,“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苏轼的身上也应当有体现。

同样在1082年,到了阴历七月,黄州江边,苏轼的另一篇名作《前赤壁赋》问世了。我们在此文中领略了苏轼的达观,却也常忽略了苏轼在此文中表现出的一些愁苦。苏轼的愁苦主要通过文中客的言论而表现出来的。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想通过客之口来表达什么样的愁苦呢?

一、如曹操般的英雄尚在历史长河中难寻踪迹,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更何况我们想要拥有曹操的丰功伟绩而不能呢?

二、人立于天地之间渺小得如蜉蝣如米粟一般;人生于历史长河之中只不过是那么短暂的几十年而已。和谁比能比得过呢?和长江比,不如长江“无穷”;和明月比,不如明月“长终”。凡此种种,不愁而何呢?

从以上三篇名作中来看,苏轼也如同我们普通人一样有人生的愁苦。但苏轼懂得如何去排解内心的愁苦,这种排解正是他达观的一种体现。但排解的方法便不在此文叙述之中了。

本文内容由小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