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谥号的历史(谥号总结)

导语:历史小常识——谥号

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诸侯、大臣、贵族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最初,谥号能相对客观地总结死者的生平事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促使身居高位的人为了身后博得好名声而为民立功、积德行善。到了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并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如:

清朝康熙皇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共23个字,简称仁皇帝,加上庙号,后人一般称其为“圣祖仁皇帝”;

曾国藩的谥号:文正,后人常据其谥号,称其为“曾文正公”;

岳飞的谥号:武穆;

王国维的谥号:忠悫。

曾文正公

谥号按性质分三类:

(1)上谥,表扬性的谥号

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如:晋文公、齐宣王、秦昭王

(2)下谥,批评类的谥号

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如:周厉王、隋炀帝

(3)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

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

如:齐愍王、晋恭帝

更多的谥号解释,可参阅《谥法解》。

欢迎关注+收藏。

本文内容由小姿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