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空间形态(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导语:阅读城市——西安城市空间格局发展思辨
一、城镇化后半场的城市危机应对
在房地产众多一线房企相继爆出债务危机之后,中国城市化进入后半场的信号已经越发明显。未来不仅是小城市,大城市也要避免盲目拓展、背上债务危机。谁能立足风险,精准投放平台资源,谁就能塑造一个良性的城市格局结构。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城市面向未来竞争格局能保持胜出的关键问题。
近期偶然原因,有机会对西安了一定分析,本文尝试分析下西安城市空间的特征和问题,以期抛砖引玉。
二、西安特点:起源于方城的放射城市
2.1原型:起源于方城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原型,同样,西安是我国的十三朝古都,方城内核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远基因。建国之前,自周以来,西安的城市是中国古典营城的代表,凝聚着《周礼·考工记》的营城智慧。
2.2 现状:以放射为联络骨骼的大城市
建国以后,西安做过四版规划。受制于陇海线,前两版规划城市均向南发展,且南部文教奠定了此后的格局基础。后两版规划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越过陇海线和渭水,四面发展,形成了俗称摊大饼的格局。
第一版西安规划——向南发展,南部布局文教大区功能
量变产生质变,在城市区域化的今天,从大数据视角下的城市人流联系来看,我们认为西安城市格局有如下几个特点:
西安人流OD联系(手机信令数据)
一是超大城市尺度下的中心区和边缘区之分。以中心15公里半径为区分(大致为绕城线),以里是中心高密度的网络化发展,往外边缘区则很难继续摊大饼、则呈现典型的轴线结构,分别是向西至咸阳的轴线、向东至渭南的轴线,向北至泾河新城的轴线。
二是南重北轻的发展格局。受特殊的地理格局,西安发展受制于皇城遗产带、陇海线、渭水等一系列限制。尤其是长安城遗址公园和陇海线的限制,使向北发展受到历史性的限制,而向南发展的历史惯性强、通道密集,更结合南部文教区的人才资源在今天发展服务业上的优势 ,城市整体格局上是南重北轻的。目前西安核心创新功能和文旅交往功能的谋划布局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三是十字轴线的纲领性引导作用。轴线在大城市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如北京的传统南北中轴线(在酝酿申遗),广州至南沙新区的中轴线,成都至天府兴隆湖的中轴线,都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谋篇布局的骨架作用。对于西安而言,沿十字轴线发展引导性强、大功能密集,这种确定性是利于资本集聚、产业孵化、城市聚集,对于西安尤其重要。
四是西南象限的高新区发展尤其突出。高新区是这一轮西安发展的种子选手,是代表西安参与区域乃至国家竞争的棋手。得力于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等传统高校集聚的优势,人才形成了最大的竞争力,高新区和丝路科学城势头强劲。
五是西安形成了多中心的结构。不同于传统上人们对于西安单中心的固有印象,我们能够看到西安有着良好的多中心。一类是传统的老城中心,一类是远郊的新城或区县城中心,一类是引领西安城市生长的边缘新中心。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大城市而言,尽管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西安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有几个需要把握的,它在于发挥传统十字轴线审慎鲜明的引导作用,它在于远郊中心与边缘新中心的耦合,它在于对高新区创新龙头的进一步提升。
三、西安城市发展之思:几个遗憾与问题
3.1西咸发展合力不足。从城市区域的角度来看,受西安、咸阳、西咸发展历史及行政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西安高新区发展空间未能紧贴老城布局于西安和咸阳之间,虽然咸阳在向东向南,而西安在向南,向西的力量虽有但并不足够的集中强劲。力量分散了,导致在过去快速城镇化的阶段,空间投放却形成了某种程度的错配,私以为这是一种遗憾。
3.2城市新轴线之思。应该来说,从大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市核心与边缘之间很容易形成强功能轴线,但边缘与边缘之间难以形成实质功能关系轴线。例如,就算地形如此独特的重庆,受四山分隔后,重庆东西两槽谷的边缘新城也还没有形成实质意义的城市轴线,可见难度之大。此外上海等超大城市的发展情况也一样。因此,西安在沣河等的新南北线轴线,本质上是边缘新城之间的关系,这种大尺度轴线在强功能和强联系意义上实现难度较大,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弱联系的新南北中轴。
3.3集中发展方向。当一个小城市发展为大城市乃至超大城市之后,受制于交通的指数增长压力,外围的郊区新城不可能无限连绵发展,更多体现的是轴带廊道的发展关系。因此,西安外围的新空间不可能遍地开花,尤其是在城镇化进入后半场的当下,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口。因此,更需要结合廊道等核心空间规律,投放廊道上的重点节点平台。例如,成都的发展格局就较为清晰,北面、西面都控制住了,沿着天府大道传统轴线向南拓展,而不是摊薄力量四面出击,非常集约高效的引领了城市的新发展,而天府新中心最终带动成都走向新的高度。
资料参考:《大数据看西安 | 手机信令在大西安规划领域应用初探》等。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