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城池文化遗产有哪些(建阳的文化遗产)
导语:建阳城池文化遗产
大 潭 城 池
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时,建阳为吴越南地。东汉建安十年(205),吴分上饶地,并析建安(建瓯)县置建平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司马炎,以建平县名与建平郡名相同,改建平县为建阳县。建阳县建城始于“闽粤王无诸尝筑城以拒汉。闽王王审知复于此筑城建寨工。名大潭城。”大潭城三面临溪傍水,水流基松,岁久倾塌,屡修屡塌,历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重修比比,更仆难数。元时陈友定据潭时,数因旧基筑之。西北跨山,东南临溪,东门景南,南门景舒,西门景肃,北门驻节,基深底固,势如磐石。明永乐十四年(1416)洪涛激啮,惟存南北二门。明弘治元年(1488),张津以进士为建阳邑宰,会有诏天下州县各筑城堡,张倡邑中笃义之士,捐资代石,范砖重修垣堵,雉堞,周围3384米,高6.2米,除旧四大门外,添永安、永宁二门,六门各置楼布兵守之。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县余广历经三年抢修整治,还增高西北二门。嘉靖三十年(1551)大水,永宁门涝陷,东南隅尽塌,知县冯继科重修。乃匾景阳为“东阳胜览”,景肃为“西陆奇观”,景舒为“潭阳保障”,驻节为“闽海上游”。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邵武流贼起事入侵,知县邹可张凿西北门外二条壕沟,西长120多米,深广各6米。明万历间(1573~1617)知县魏时应,在增高城垣时,又复增围护。不久都遭水圯。知县叶大受、董遇相继修筑。清乾隆年间(1784~1791)东南沿溪两度圯于水,城垛半倾。自北门至永宁门马道,隐者凡六处。嘉庆间永安门马道陷,道光九年(1829)东门马道陷。洪灾三年两头,城垣具乎危殆,为了宁靖安澜,修城继武络绎。物换星移,前灾后复,永无竟止。直到辛亥革命,城垣不抵枪炮。千年城垣成了大潭人民的坚实拦河坝,人们建高楼于城头,把一座大潭城变成一艘硕大的大舰船,一往无前,方兴未艾。
闽 王 城 池
五代(907年朱温立后梁算起)时,河南光山人王审知,从其兄王潮起兵,入据福建。909年王潮溘死,审知继任其兄王潮的威武军节度使职,自封闽王,建都福州长乐。28年后的937年,南唐李昇代吴在南京称帝。五代开运二年(945)由李昇继承人李璟灭王审知。据道光版《建阳县志》记:“闽王城,在(建阳)县北崇文(将口)里。相传闽王王审知筑城于此。今土阜周回,隐隐若城郭。外有水田环绕,盖城壕也。今里人呼其地为王殿,呼其村为城村,呼其洲为宝盖洲”。宝盖洲“闽王王审知尝筑城立寨于此,有叛将据之,事败,乃弃所窃宝盖于溪,旋涌为洲。入夜,辄发光采,因命以今名。”其实建阳古称闽越地。闽越首领无诸,相传是越王勾践(?~前465)之后裔,秦时(前三世纪后期)被废为君长,其地划入闽中郡(以建瓯和福州为中心地),后无诸助刘邦灭秦有功,于公元前202年,复立为闽越王,都东治(福州)。后内部分出东越,公元前111年东粤王余善反汉失败,汉武帝刘彻徙大量江淮间黎民百姓入闽定居。从城村闽王城遗址的结构看,地理上不符以“拒汉”地理要冲,规模上不合长治久安的宏伟大计。所以,城村遗迹的历史应该推前到战国后期。历史总是有后人证实的。
来源:建阳人民政府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