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摆烂是一种什么心态(摆烂有什么好处)

导语:关于“摆烂”,你需要知道的事

近几年,“摆烂文化”盛行,如同前些年的“丧文化”席卷我们的生活。在“社畜”、“打工人”、“996”的自嘲和讨论之下,“摆烂”二字在日常交际和网络空间中随处可见,许多朋友纷纷直呼:

“摆烂了,不学/上班了。”

“卷什么啊,直接摆烂。”

甚至有一些文学巨头,诸如契科夫、卡夫卡、普希金、托尔斯泰等的日记被网友们再度翻出来,为“摆烂文化”添砖加瓦:

“为了赢得我的青春,我什么都愿意做,除了锻炼、早起,和对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

——王尔德

“很愉快,决定了,应当爱,应当劳动。”

“很累,不想爱了,也不想劳动了。”

——托尔斯泰

尽管所谓的“摆烂文化”遭受了许多抨击,大家都认为如今的年轻人不思进取,越来越不想奋斗了,但其背后的成因更值得令人深思。

除了当今环境下学历贬值、房价上涨、岗位竞争激烈、工作时间没有基本保障等现实因素冲击外,“摆烂”背后的心理本质是“反正我努力了也不会XXX”的一种习得性无助。

“摆烂”比起懒惰,更是一种焦虑,一种不知如何打破向上通道瓶颈的失望,一种对抗无力感的自我防御机制。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提出:过去的失败经验可能使人们认为他们无法掌握自己的未来,从而选择被动接受,放弃做出改变,这种由于过去受挫导致的消极状态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对事物总持消极的态度,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不确定的态度,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因而选择不做努力,不做争取,放任事态发展,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破罐子破摔”。

面对习得性无助我们应该怎样做?

1.增加成功经验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在经历一系列失败与挫折后,对自己的能力持消极、怀疑的态度,认为不管怎么自己做都没办法成功。因此,我们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一件最小的、最有把握完成的事情,以增加自己的成功经验,建构自信。

比如有学生觉得“不管我怎么学习我的英语都学不好”,这种情况下可以先定一个简单的目标,比如坚持每天背十个单词、每天坚持早起看十分钟书或是学习一些简单的新技能,通过可以完成的目标提升自信。

2.引导积极归因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在总结失败的归因时,得出的结论往往倾向于主观努力是徒劳的,所有的失败都是不可控制的。这需要我们正视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哪怕是成功者取得的成就,也是在无数次失败的经历后得到的。

采取正确的归因方式,不过多苛责自己,不习惯性地将所有事情都归因于能力。遇到负性事件时,觉察自己自动化的、消极的归因和想法,并运用转移或激发等方式对其进行反驳。

3.提供适当支持

家庭的个人心理成分的重要影响源,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友爱的家庭氛围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对待习得性无助的学生,父母可以适当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更多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耐心引导孩子不要因为两三次失败就放弃,要勇于发现自己在别处的闪光点,教育孩子不畏艰难,勇敢前行。

结语:

重重压力之下,所谓“摆烂”文化不应被大肆指责。我们应当看到比起宣告,这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嘲弄。

在“摆烂”之外,年轻人们仍然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中发光发热。

给予年轻人暂时回避的空间,但不要让逃避成为常态。毕竟每一天每一刻,我们过的都是真实的人生。学会在生活这片土壤中扎根生长,是一辈子的命题。

本文内容由小心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