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笔弹锋出处(跪笔弹锋是什么意思)
导语:书法︱“跪笔弹锋”这个表述有问题,改为“衄笔弹锋”更合理
我是一名业余书法爱好者,非常喜欢欧楷,尤其喜欢当下饱受流行书风诟病的“田楷”。这种带有鲜明个性的唯美楷书是当前书法界的一股清流,他继承和引领了正统书法之风,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从零基础学习书法,是从学习和临摹《楷书概论-笔法》和《楷书概论-结构》两本书法专著开始的,书中总结了很多富有个性的独特笔法,是对欧阳询楷书笔法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其中的写“点”要“三角一肚”,写“撇”要分清“头、颈、肚、尾”,写“竖弯钩”要体现“鹅颈”之优美.....等等,都很精妙,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形象生动。
我临习过的部分字帖
但是,在这些笔法中,有一个我却认为在表述上不够合理,这就是“跪笔弹锋”。
书法人应该对文房四宝心存敬畏,跪笔弹锋这个说法是对毛笔的亵渎看到这个小标题,可能会有不少文友笑话我迂腐,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样的“封建思想”。其实,我从第一次读到“跪笔弹锋”这个提法时就感到不舒服,就有种发表点看法的冲动,但那时对于书法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没有太多的积累,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真的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呢。直至今天才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也算是一吐为快吧。
毛笔是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雅器,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雅士的钟爱和敬畏。古人关于毛笔的雅称不下数十种,最值得称道的当属宋代文豪苏东坡定义的“中书君”。《毛颖传》是唐代文学家兼大诗人韩愈的一部关于毛笔的专著,文中他将毛笔拟人化并雅称为“毛颖”、“管城子”、“中书君”,充满了文化人的雅趣和对毛笔的敬重之情。到了宋代,苏轼又在诗中引用此典“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从此”中书君竟成了毛笔的代名词了。
《毛颖传》曰:毛颖者,中山人也。封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宋代苏东坡《自笑》诗:“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
南北朝时期的大书法家智永禅师甚至将用秃了的毛笔头收集起来,恭敬的安葬于公祠南边的晓园里,还在石碑上亲題“退笔塚”三字,至今还受到世人的瞻仰。书圣王羲之和草圣张芝都是爱笔如命,他们写字之后必须精心洗笔保存,都留下了因洗笔而染墨的“墨池”,成为千古以来书法界的美谈和雅事。可见,古代文人对毛笔是多么的敬重。遍查历史书籍从未见任何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出现过对毛笔的亵渎和不恭。
我深知自己只是一介书者,既称不上书法家,也算不得文化人,但却从骨子里有一种对笔的敬畏,看不得对其有半点的亵渎和不恭。比如,在网上看到那些所谓的“大师”作秀时人到中年毛笔当拖把、疯狂地蹂躏时,就感到莫名的心痛,真恨不能上去将毛笔夺过来狠狠摔在他们的脸上。
“跪笔弹锋”这个笔法是取毛笔折弯笔锋这个形象而定义的,但使我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就在于“跪”字,我认为让笔“跪”是不恭敬的提法,哪怕用“折”、“弯”这样的词也不至于太突兀。
跪笔弹锋这个笔法的核心不在跪、也不在弹,而在衄笔调锋,所以用“衄笔弹锋”更合适跪笔弹锋这个笔法实质是写竖钩这个笔画在出钩时的动作。这个笔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完成:
一是写竖笔。即笔画的主干部分是竖笔,起笔后按照写竖的要求来完成,不作赘述;
二是轻回锋。或者称为回笔调锋,这是书法里经常用到的动作,也是最重要的书法基本功之一。即在竖画写完后提笔向上回锋,这个动作的主要目的除了完成竖画的收笔动作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将已经弯曲的笔毫调直,以更好地书写下一个笔画动作。这个笔法在书法上叫做“衄挫”,也就是笔锋同纸的接触点基本不做大的位移,但笔毫却上下或左右挫动,叫做“衄”。为了调直笔锋,有时甚至需要快速衄挫几次才能完成这个动作;
三是快出钩。欧体楷书一般将这个小钩写地很含蓄,出钩时迅速而灵动,含蓄而优美。书写这个小笔画时就用到“跪笔弹锋”的“弹”字,就是将已经调整到直立状态的毛笔笔毫弯曲并向左快速踢出,写出这个有张力但不张扬的挑钩来。
欧楷竖钩写法
从上面的叙述来看,这个笔法的关键不在“跪”笔。因为毛笔在整个书写过程中,只要一开始运行,笔毫就是弯曲的,也就是所谓“跪”的姿态,这是毛笔运行时的自然状态。这就需要不间断地用衄挫来调整笔锋,使之在遇到笔画方向改变时首先调整到笔锋直立而笔毫聚拢的状态。而这个竖钩中的钩能否书写成功、写出神韵,主要在出钩前的笔锋是否被调整到中锋状态。相对于”跪“,其中的”弹“可能更重要一些,但毕竟这是一个自然发力的动作,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当然也就不是这个笔法的关键所在。
衄挫
由此,我认为”跪笔弹锋“这个提法不仅不雅,而且也不准确,当改为”衄笔弹锋“更合适。
衄笔弹锋的基本要领:重点抓住“轻、小、快、锐”四个要素说到这里,我有必要将我对”衄笔弹锋“这个笔法的理解进一步阐述,我认为要准确掌握这个笔法,一定要重点把握以下四个笔法要素:
1、轻。就是要提得起笔,同纸面轻接触。竖钩笔画的主干部分——竖——写完之后,下一个关键动作就是衄笔,这时回锋衄笔时一定要将笔提起来,也就是只用毛笔的尖端同纸面轻轻接触,否则,回锋衄挫就会在竖画的末端形成洇湿而导致下部变粗,甚至会涂抹成墨疙瘩,下一笔就无法出钩,这个笔画也就失败了。
2、小。就是衄笔位移要小,不能幅度过大。上面的动图中,书法家为了给大示范,让大家能够更清楚地看明白笔法动作,他故意将衄笔的动作做得夸张了一些,也就是毛笔在竖笔上衄动的位移比较大。实际操作时不能这样写,只需要将笔锋提起来,让毛笔的尖端同纸面接触,并以此接触点为支点将散乱的笔毫聚拢、将弯曲的笔锋调直即可。在实际书写时,可能一个衄挫动作不能完全将笔锋调直或聚拢,就需要重复做两三次,但无论如何不能动作太大,而形成墨猪。
方圆居主人示范衄笔弹锋
3、快。就是衄笔要快,出锋要快,不能迟疑。这个”快“字具体体现在两个动作上,一是衄笔要快,也就是说要提起笔锋快速衄挫,实际这个动作也就是瞬间完成,如果象第一个动图中老师示范时那样能够看清楚动作全过程,基本也就失败了。尤其在生宣或半生宣上做这个动作更是如此;二是出钩要快,欧体楷书中的竖钩尖而且短促,所以看起来就很有力、很轻快,尤其是田楷中更是突出强调这个特征。这就要求在衄笔到位后迅即向外弹锋,写出短促有力的小钩。
4、锐。就是写出的竖钩要尖锐,不能钝出。欧体楷书中的竖钩呈三角形,向外的角尖锐且短促,看起来就很含蓄但绝不笨拙。这个钩有两种出钩方式:一是向左直出,写出来的形象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二是略向左上出,写出来的钩是锐角三角形。
欧楷中的两竖钩出尖方式
本文内容由小曲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