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书法与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导语:书法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标志。自古学文一体、书文一体。
什么是“文化”呢?就是以“文”“化”之,也可以说就是:使之“美好”起来。
人类所有文化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主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用技术手段解决外在的、有形的、物质的问题;二是艺术,主要以形象思维的方式,用灵性直接感悟宇宙的真谛。
逻辑思维只有大脑的5%,而形象思维却占大脑的85%。逻辑思维由显意识完成,而形象思维则由潜意识完成。不仅如此,潜意识还有储存功能。当我们看到的、想到的进入了潜意识,就被储存起来了。
张济海书法作品
人是有第三只眼的,比如很多人做梦,眼睛是闭着的,但是能有形象,活灵活现。眼睛闭着,为什么能看到形象呢?这说明潜意识记录了形象的信息。实际上潜意识也只能记录形象的信息,不能记录逻辑。古人和今人的区别就在于古人的潜意识非常发达,现代人把潜意识都压下去了。显意识越多,潜意识就越受到压抑,神经病怎么来的,就是潜意识压抑过度了,逻辑不管用了,潜意识泛滥了。艺术家能够恰到好处的用显意识引导潜意识,这就叫做灵性,灵感。艺术家和神经病只有一步之遥!科学家呢,几乎都是利用逻辑思维。但是真正的大科学家,也是用潜意识、用灵感。一般的人都是用逻辑思维。灵境与宇宙是一致的,宇宙没有逻辑,逻辑只是后来我们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创造了逻辑。逻辑思维越发达,潜意识就越受到压抑,因此现在我们讲开发潜能,实际上就是开发潜意识,把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保存下来,把它利用起来,不要用我们人类所谓的聪明把潜意识压抑了。不然,就只聪明不智慧了。
因此,作出“美好”的愿望,是“文化”;作出追求“美好的实际行动,也是“文化”;以“美好”的愿望出发,经过追求的实际行动,最后作出了“美好”的结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结晶。
如此看来,人们的生活,一天一天“美好”起来的一切愿望、行动、结果,都可以涵盖在“文化”之中。所以,辞书中所说的: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文化”之中,或者说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既然“文化”是向“美好”的追求。你也追求,我也追求,他也追求,应该说这是“全人类”共同都有的一种追求。既然是全人类共同所有的追求,难免就有互相碰撞的可能;为了大家都能得到“美好”,就应当大家作出一个保证大家都能得到“美好”的行动规范。这个规范必须保证大家都“美好”,这就要求大家“和谐”相处,大家都要彼此谦和、容让、包涵、尊重,这就是“德”。因此,道德才是文化的核心!
张济海书法作品
什么是德呢?“德”这个字的构成也颇有意思:由双立人、直、心三部分组成。中国字中,凡带有双立人偏旁的,都表示是一种“进行”中的意味;“直”字是一只眼睛上面吊一条直线,意看得正;从会意的角度来说,“眼直、心直,行直即为“德”。
为了保证全面的“美好和谐”的要求,人们必须有一个“德”的契机,这才是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美好的“文”如何得到“和谐”,要通过“德”这个契机;如何达到全面的“化”,也必须依“德”的契机。所以中华文化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凝聚力,与这一个“德”字,分离不开,也可以说:德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本质性的核心。
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文化,它是一套很完整的体系。虽然她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在发展、在扩大,虽然她随着世界的发展不断地汲取融化,“中华文化”日益丰富、新颖、厚实、庞大起来,但有一条贯穿中心、毫不偏奇的总方向是绝不改变的内核――“厚德载物”,摒除邪恶。期望全人类大家一起走向最理想的“美好和谐”之中。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汉字经久不息,是因为她一开始就抓住了“文字”的本质,尽管在历史的发展中,在形体上有很大的变化,而在基本原则上,只是愈来愈完善、精密而已。从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比较系统完备的甲骨看来,以“形”状物,合“形”会意,象形为本的成字要领,很早已成了汉字最根本的原则,这就使她超越了诸多的限制而发挥出可传至久远的功能。所以我们说: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如果把“书法”概括起来,无论规范、方法、书迹、评论、分析、鉴赏、考订,甚至文字学,用具等等都积聚梳理在一起,说这是一门“文化”,倒是很合适的。尤其我们不要把“法”简单说成“方法”,而理解为“佛法无边”的“法”,则可以说得过去,不会产生些糊涂观念,再不致拿着一张写成的字叫做“书法”了。诸如文字学、文学中的诗、词、曲、联,字体书体的历史、美学、哲学、品鉴理论、行款格式、称呼仪礼、甚至纸墨笔砚都有许多讲求,这些都是文化知识。(张济海)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