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是什么)
导语:“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对吗?
&34;这个桥段,常常出现在很多小品或搞笑节目中,人们对此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时间久了,这段话俨然成为金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以至于妇幼皆知,再配上演员十分夸张的滑稽表演,常常博得人们哄堂大笑,忍俊不禁!听得多了,人们似乎在潜意识中完全接受了这段话表面上的所谓意涵,并被赋予了合理性。如果静下心来,冷静思考,细细琢磨,这句话还真是值得我们认真推敲。
提到&34;字,我们就会联想到大海。当我们站在浩瀚无边的海边,面对海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涌而来,掀起滔天巨浪,一种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和慨叹,一定会从心底里油然而生。
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笔下,汹涌澎湃的波涛显示出强大的自然力量,无人可挡,并呈现出雄浑壮丽的美感。诗人对此发出由衷的喟叹:&34;成为千古名句,为人们世代传诵。
潮起潮落,大浪涌动,后浪拍前浪,绵延不绝,作为大自然现象,是无可厚非的。它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图景,完全符合自然界的规律。
但是,这句话如果挪到人类社会,尤其所针对的是人类社会中的代际关系,就经不起推敲了。&34;与&34;在人们的代际关系中,是&34;的关系吗?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吧!下面,我们就对这段话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明确其中到底涵盖了哪些道理和谬误。
01&34;,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34;是推动的意思,具有进步和发展的意义,这是对人类社会代际关系的积极肯定。这个&34;字,在这里被赋予了能动的意义,表明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就是在后一代人推动前一代人沿着不断向前运动的前进轨迹中实现的。正所谓&34;。纵观人类历史长河,我们的文明进步,离不开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努力。
回顾历史,曾经出现过的&34;,只有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文明一直延续下来,从未中断过。而其他被冠以文明古国的&34;、&34;、&34;,因为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早已中断了延续进程,昔日所创造的辉煌也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只剩下残垣断壁、萋萋荒草,诉说着曾经的繁荣。
我们不禁为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所创造的璀璨文明而骄傲和自豪!可以说,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就是在&34;的文明传承中筑就的。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上,镌刻着我们先民们的智慧、努力和艰辛,尽管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正是他们创造了历史,因此他们&34;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是不会被抹杀的,也不能被抹杀!
02当我们以感佩之情,讴歌&34;的发展意义的时候,我们还要关注另外一种特殊现象,有些人担心后一代人不如前一代人,所谓&34;的论调就是这种心理的形象比喻。这是一种与积极、进步正相反对的颓废、消极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因而是不可取的。
&34;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待提高,甚至是青涩的,但是这不足以杀其固有的价值,他们需要进步成长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时光的磨砺,也需要实践的历练。我们要有足够的理由和信心相信&34;所具有的内在动力和积极进取向上的精神,切忌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34;式的老旧眼光看待我们的&34;。
03&34;用于自然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在社会代际关系的语境中,这句话就不具有合理性,甚至是十分荒谬的。这句话的关键之处在于&34;字,&34;作为动词用在这里,就是&34;和消灭了前浪,由此就构成了&34;对&34;的绝对否定。
人们的代际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承上启下的承继关系,而非否定关系,也就是说没有&34;,遑论&34;。客观地讲,人们的代际关系肯定不是绝对一致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常用&34;来表达这种差异性。
事实上,代沟并非毫无联系的各自独立的绝对存在,而是互相联系的,甚至是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弥补不足,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
(玛格丽特·米德照片引自搜狗百科)
谈到代际关系时,不由地想起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在其《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曾提出过&34;理论。书中阐释了一种由代际关系的差异性如何相互弥补的社会文化现象。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所谓&34;,就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延续代际之间的关系;所谓&34;,就是发生在同辈之间的一种文化现象,表现为知识以平面的方式扩张;所谓&34;则是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学习,米德认为,在&34;时代,知识以解构,重构,反哺的多元化方式生产和扩散。
&34;理论揭示了代际关系中文化传承是如何实现的,这里肯定了&34;与&34;各自的价值,这些价值一定是通过两者之间互动过程中实现的,两者缺一不可。
我们的结论是&34;这句话,用在人类社会的代际文化传承上是错误的!
本文内容由小林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