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读书境界的三个层次是什么(读书境界的三个层次是)

导语:读书境界的三个层次

序言

书海茫茫,古今之作,可谓汗牛充栋,看似浩瀚如海,但根本、经典、源头的书,并不多,不过几本而已。百家文化,皆从《易》而出,因此,中国文化的源头,不过《易经》而已。

如江河发源地,缓缓流出,然后分为千江万水,最后又归于大海,始终如一。又像一棵大树,纵然是千年古树,枝繁叶茂,不过从一粒小小的种子而出。

后世之作,有分几大支流,各有几部经典,儒有《论语》,道有《道德经》,医有《内经》《伤寒》,再后世的书,又从这些经典而出,总归无法超越。

这些经典,千古流传,影响深远,渐渐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后世之作,皆从此土壤而生。

内典虽然也很多,重要、关键的也不过几本而已,经典不一定要多,对机则行,如莲宗经典,不过三经一论,如能精研,归乡足矣。究竟而言,一切经藏,皆从六字出,皆归六字内。因此,只要读懂慈尊六字名,万千义理尽在其中。

万千书籍,若要分类,从外在形式而分,不过内外而已,若从内在而言,可分顺逆两种。一种是顺法性的书,在主体上、方向上是符合真理,合乎清净善念的大原则。这样的书,读后给人希望,给人光明,能让人心向善、向上,给人正能量,使人清净。

另一种书则是逆法性的,背离真理,不合乎清净善念。这样的书,易让人生烦恼,令心染污。

书有内外、顺逆之别,因此读书要有道。开始读书时,要有善知识指导,若随意而读,容易走进胡同,盲冥抵突,无法走出,流转红尘路,生生苦。而我就曾走过弯路,幸好遇到善知识,才能走出胡同,走向归乡大道。

01.读书三种形式

当时不懂读书之道,每一本书都是割裂的,没有生命的,把各种书往脑子里塞,看似塞得满满,心却失去了活力,变得臃肿,自大自满,骄慢懈怠,直到遇见恩师,才懂要如何读书。

经典有生命,读好书,我们的生命可以与书融为一体,达到永恒。读书要有层次,有些书可以用眼读,有些书却是要用生命去读。

当我走过人生岁月,历经世间风雨,读懂了无常,回味恩师的话,才真正明白,读书确实有不同形式。

第一种,用眼阅读,言不尽意。

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用眼睛阅读,只要识字,都能做到。然而,有时候文字表面的意思,与真实的含义,相差甚远,不是认识字就一定能看懂,若依文解义,或者望文生义,常常离本意千万里。

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要想完全看懂,不仅要看文义,还要了解玄义,也就是作者一以贯之的思想,了解作者玄义,再看文句,才能发现文文句句,都是表达同一个意思。

故有“依义不依语”之说,若仅仅用眼睛阅读,只看文字表面,就有局限,看似每一个字都看懂了,字面意思也全部明白,却无法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第二种,用脑阅读,思维局限。

用眼睛阅读,总是难以看到文字背后的深意,更深层次地阅读,就是用脑阅读,不仅看文字表面,也能认真思维、分析、思考,能探究文字背后的逻辑、大意等。世间学问,可用思维去认真阅读。

然而,不是所有的书,用我们的逻辑思维,就能看懂的,也不是所有的书,就符合世间逻辑的。毕竟世间颠倒妄想,有时候,要读懂一些书,不是用我们的逻辑,反而是要舍弃知见,屏除杂念,才能看到真实的含义。

就像慈尊的悲心,故乡的清莲,不管我如何思维,殚精竭虑,也无法思维故乡的清净美好,慈尊的光明无尽,更无法用常人的逻辑去思考,为什么一切游子,只要称念就能平等归去,难道慈尊的眼里没有善恶之别吗?若用世间的逻辑,或许只要善人才能归。爱,是不能用逻辑去描绘的,大爱无声,超越一切思维逻辑。

我无法用狭隘、颠倒的知见,思维慈尊的爱,只能放下故有知见,一心称念,用心聆听,六字正音。

第三种,用心品读,照见根本。

当我们用眼、用脑,都无法读懂之时,更深地阅读,就是用心去读。心与心是相通的,唯有用心,才能感触书的温度,从文字背后,看到文字的心,看到作者的心。

言为心声,文以载道,亦能载心,一本书的背后,是一个人的心,有什么样的心,就写出什么样的书,若是用心,透过书可见看见一个人的心。有些具有特殊能力的人,看一本书,眼前就能浮现作者的影像。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因为用心专注,最后居然在琴声中看见一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后来才得知此曲就是《文王操》。

文字亦是如此,若能用心,就能在文字中看见作者的用心,即便是千年前的书,依旧可以超越时空,与古人心心相印,若是阅读经藏,不论何时,都可与慈尊心心相印,每一个字,不管是哪一种语言,都是慈尊的心。

若用心去读,就会在文字中看见朵朵微妙莲,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莲,莲中有我们的故乡,清净庄严。若用心品读,文文句句都是名号的光明,都是慈尊的爱,是慈尊深情的呼唤:“孩子,何事不知归?”

关于故乡的书,不是用眼去看,也不是用有漏的逻辑去思维,而是要用真心体会,才能读懂六字背后的爱心。

02.读书三种层次

读书有三种形式,对应的就有三种层次,即:第一个层次是知道,第二个层次是理解,第三种层次是悟入。

知道,就是用眼去阅读文字,能知道表面大概意思,往往是知其然,却不一定能知其所以然。

理解,就是用思维去思考、理解,不仅能看到字面含义,还能理解文字后深藏的意思,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但这还是浅层理解,人与知识是分开的,只是把知识记住、理解,却不能与生命融为一体,成为自己的思想,常常会忘记,遇境逢缘,也不能为自己所用。

悟入,则是用心去品读,心与心相感,触类旁通,心中有原点,能把所见所闻,一切书籍,归入自己的思想,成为自己的生命,永远不会忘记,活用无方。一旦悟入,万事万物之理,清晰印刻在心中,如同看到有十五陈列在桌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数家珍。

当然,三个层次,并非固定,也不是一成不变,往往交错进行,也不一定是循序渐进,有时候可以直接契入第三个层次,有时候永远停留在第一个层次。

如同一句名号,也许很多人用尽一生,还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能认识这六个字,基本意思不一定能知道,更谈不上理解、悟入。有的人也许不认识字,也不理解这六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只是用心去读,知道这是慈尊的名字,是自己归乡的依靠,是一生永远的归处,这就直接到达悟入的层次。

03.读书三种用心

世间之书万万千,不同的书,可用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心,有些只须用眼睛看看就好,有些则需要思维理解,有的则是要用心。

当然,读书的用心,也根据不同的书,有深有浅,我个人觉得读书有三种用心:第一种随缘之心,第二种是随喜之心,第三种则是归命之心。

随缘之心,就是随着因缘需要去读,或者随着当下的兴趣去读,目的是开阔眼界,了解世间百态,对于我自己而言,有时候需要了解历史,就会去读历史的书籍,有时候要写艺术的文,就会读石窟艺术,有时候要编写传记,就要读古人传记的书籍。

随喜之心,就是读一些本门之外的经典、论注虽然看不懂,也做不到,但却能感受妙法的深广,体会世尊的慈悲,种种方便,归到名号,用随喜的心阅读,看不懂也能成为自己的,当下不懂,总有一天会明白,至少归乡之后,一切明了。

归命之心,就是用一生去读,用全副生命去读,如三经一论、五部九卷等,这是关乎慧命之书,必须用归命之心来读,文文句句,都是自己的生命,甚至比这更重要。这是要用一生专一、反复去读,读慈尊的呼唤,读故乡的声音。

本文内容由小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