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建安风骨是什么意思三曹七子竹林七贤指哪些人)
导语:建安风骨是什么意思?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当时是三国动乱时期,王纲解体,随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也解体了。人们的个体得到了觉醒,也发现了个性的魅力。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比如曹操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丕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植的“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王璨的“服身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他们都怀抱着坚定的理想和追求,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但这时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悲惨的时代,战乱,疾病和瘟疫共同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不论你是王侯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会感受到死神近在咫尺的哀伤与悲凉。
从东汉桓帝二年(公元156年)的全国人口5008万人,到三国末年(公元280年),全国人口只剩下560万人。正如曹操诗里所描述的那样。“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如何让有限的生命获得不朽的价值呢?
古人提供了生命有三不朽的路径,立德,立功和立言。建功立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对于乱世中的文人来说,立言相对更容易实现。
其中“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也叫 “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
本文内容由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