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罗从彦简介(罗从俊简介)

导语:闽学四贤之罗从彦:洛学南传二代,道学传闽学派的扛鼎者

罗从彦(1072-1035年),字仲素,三明沙县人,世称豫章先生。罗从彦一生坎坷,严毅清苦,笃志求道,数次徒步往返于延平至萧山、沙县到无锡、沙县至将乐或延平到将乐之间向杨时求道,在他32岁时,受挚友陈渊、廖仲辰之邀,前往沙县讲学,寄居洞天岩,前后达十年。在42岁时,尽得杨时之传后,回到罗源里执掌南斋书院,长达十六年之久,培养了大批的学生,其中包括朱熹的父亲朱松、朱熹的老师李侗等。朱熹对罗从彦评价很高,他评价说:““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

罗从彦,世称为“道南第二人”,位次杨时,是道南学派的扛​鼎者。道南学派完成“洛学传闽”的过程中,他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罗从彦于绍兴二年(1132年)特奏获进士称号,授广东惠州博罗县主簿,1135年任满回乡,在途中病逝,因遇匪寇作乱,其灵柩寄放在武平开元寺,五年后(1140年),由其学生李侗和罗从彦侄子及族人将其灵柩扶归葬于黄漈之阳,1246年宋理宗下诏御赐罗从彦谥号为文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为彰显其人生典范,御赐其​词额为“奥学清节”。

豫章先生画像(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游定夫祠)

一、严毅清苦,笃志求道

据《宋史》本传中记载,他“严毅清苦,笃志求道”。由于他的这种品质,罗从彦成为一代理学大师。他一生中除了晚年在广东惠州博罗任三年主薄外,其余时间都在求学问道、授徒;他对自己要求极严,生活过得清苦,却对道学(理学)追求非常执着,为拜杨时为师学道,他曾五次往返于沙县到无锡、沙县到将乐或延平到将乐之间。46岁那年,即宋政和七年(1117年),他学有成就,尽得杨时不传之秘。

罗从彦的父亲,以好学盛名,母亲尤氏通文字、善诗画。罗从彦自小聪颖,并且很到了好的家教,十岁能做诗,文彩焕发,十三岁(1084年)时开始拜吴仪门下。他富有独立思考、寻根究底的钻研精神,从不满足于文字上的表面功夫,深受吴仪的器重。后来,他听到杨时学得程氏之学——河洛道学,在吴仪的推荐下,矢志拜在杨时门下学习。1092年罗从彦初见杨时,才学三天,就己是“汗惊浃背”,感叹到:“不至是,几误一生矣!”。同时,杨时也喜欢他求道诚恳和坚毅过人的品性,说:“惟从彦可以与言道也。”

杨时在与罗从彦讲《易》之《乾》九四爻时,顺带说一句:“伊川(程颐)所说甚善。”不经意的一句话,罗从彦深记在心,为了能找到更高水准的老师,罗从彦从将乐回家后,经得父亲同意后,变卖了家中的一部分良田来充盘缠,前往洛阳向程颐请教,这就是著名的“鬻田裹粮”。经过虚心讨教和反复验证,发觉伊川“竟不外龟山之说”,杨时己足堪为自己的老师。自洛阳回来后,罗从彦开始了一心一意随杨时求学的生涯,最终得到了杨时的“不传之秘“,成为了他的得意门生。

罗从彦自洛阳回来后,一心一意跟随杨时求学,随后共有4次到杨时处学习。

第一次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杨时在浏阳做官,被诬告,罢官回将乐,在含云寺讲学,罗从彦前往受教,时年29岁。

第二次,北宋微宗政和元年(1111年),杨时在南京(现河南商丘)任敦宗院宗子博士,是年七至八月,罗从彦前往受学,时年40岁。

第三次,政和二年(1112年),杨时赴浙江萧山任知县,罗从彦前往受学,时年41岁。第四次,政和七年(1117年),杨时在毗陵(现江苏常州、无锡、镇江一带)任提点均州明道观,罗从彦前往受学,时年46岁。

由此算来,罗从彦曾五次向杨时学习,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可见罗从彦拜师学道的那份执着。罗从彦学道过程中,不仅对待学问尽心尽力,对待老师更是情真意切,据记载:绍圣四年(1097年),回乡数年的罗从彦得知程颐被贬四川,特往慰问。元符三年(1100年),杨时因诬罢官回乡讲学,罗从彦多次执弟子礼前往就学,其志益坚,其学益醇,其情益弥。大观元年(1107年),学有所成的罗从彦得知恩师吴仪去世后,特作《挽吉溪吴助教二首》以示慰问。大观元年(1107年),恢复自由不久的程颐郁郁而终,大多学生不敢前去送葬,罗从彦特地转往伊川县的白虎山下,为尚未恢复名誉的程颐扫墓,以尽弟子之谊。

福建南平市街头豫章先生塑像

二、潜思力行,任重诣极

罗从彦生活的年代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经历了靖康之难和宋廷南迁的历史巨变。这是一个需要进行对历史进行反思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重新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的时代。罗从彦在独得杨时的“不传之秘”后,继承了洛学的衣钵真传,紧紧接过杨时手中理学“接力捧”,并对杨时所传的“道”进行广泛的思考消化吸收、和改进,使洛学更接“地气”,然后广收门徒,倡道东南。

罗从彦在闽学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他把闽学建立在时代需要的基础上,他着重发挥二程提倡的“圣人之道”,建立了早期闽学中以抨击宋当时政治弊端和维护封建纲常名教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体系。

二是在道德观上,他接受了洛学重道德教化的观点,但是他针对当时吏治腐败的严重状况,着重强调统治者要进行道德修养和严格要求自己的必要性,并坚决反对民族压迫,积极主张抗金,为了适应民族斗争需要,大力提倡名节忠义和廉耻等道德风尚,反映出较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上接杨时下传李侗。

三是他在修养论上强调“以主静为宗”。为此,罗从彦身体力行,1118年罗从彦第五次拜师后,“既而,筑室罗浮山中,居十余年,绝意仕进,终日端坐” (据沈涵的《罗从彦传》和明溪岩坑《豫章罗氏房谱》载)。

罗从彦通过端坐静思,把自己所学的融会贯通,留下《语孟师说》、《书斋记》、《尊尧录》、《台衡录》、《中庸说》,以及《毛诗解》、《春秋解》、《春秋旨归》、《议论要语》、《二程龟山语录》,还有诗、记文和柬牍等著述,可惜大多书籍己失佚,现存的著作辑录共有《罗豫章先生集》和《豫章文集》二种,其中留存最多的十七卷本,主要的辑录情况为:第一卷经解篇所属的《毛诗解》、《春秋解》、《春秋旨归》、《春秋释例》、《语孟师说》《中庸说》全部阙文,只有出版者的少量的文字解说;第二卷至第九卷为《尊尧篇》;第十卷至第十二卷为罗从彦记载二程、杨时的语录、杂著问答;第十五卷和第十六、十七卷为罗从彦本人的诗歌;第十四卷为事实、问答;第十五卷和第十六、十卷为罗从彦弟子门人或后人的书信以及其他纪念性文章。

江西豫章书院揭示

三、开馆授徒,倡道东南

罗从彦在1094年从洛阳程颐处回来后,从1097年(他二十六岁)开始,在乡授徒,1103年(罗从彦三十二岁),罗从彦守丧服满,接受挚友陈渊、廖仲辰的邀请,往沙县西郊讲学,寄居洞天岩,前后有近十年。1113年,42岁的罗从彦接受族人举荐和本地乡绅的热情邀请,开始回到南平的罗源里执掌南斋书院,讲学论道,致使该地间衣冠济济,群儒毕集,人才荟萃,人们因此把该书院称为儒林阁,并盛赞罗源峡为儒林峡。对此番盛景,后来孙大中还回忆到:“罗仲素先生无书不读,深造圣经之奥旨。有志于学,无志于仕。不求人知之,人自知之。远近之士,闻风慕道,踵迹而前,肩而袂属也。”(《南平县志.卷十七.艺文志第二十一》)

由于罗从彦开坛讲学之声日盛,许多好求义理的儒学名流也开始投入罗从彦门下,这其中包括朱熹最重要的老师李侗和朱熹的父亲朱松,尤其李侗他尽得罗从彦之说,并把他的薪火往下传,并打造了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从罗从彦正式回乡授徒的1113年起算到1131年,除了他于建炎二至四年(1128-1130年)应汀洲太守邀请赴连城冠豸山定游居讲学(此行讲学对当地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后来当地乡民为了纪念这位理学名贤,特修建了一座“仰止亭”以表示对他的敬仰之请)外,至少在南斋书院讲学十六年。

在罗从彦开馆授徒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很好的把从杨时所学的和他深切理解的基础上,将理学之秘传授于人,使理学思想得以“清其源而扬其波”,在福建开辟了理学根据地,使福建成为“道南理窟”、“闽邦邹鲁”,被后人称为“道南第二人”。

本文内容由小畅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