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泾渭分明是如何出现的(泾渭分明的简介)

导语:《国民国语》10.3 词“典”:论“泾渭分明”中的生态演变

10.3 词“典”:★ 论“泾渭分明”中的生态演变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古城西安市北郊相汇后,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泾渭分明作为自然奇观古已有之,然而作为成语家喻户晓,妇幼皆知,大概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秋雨叹》中“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的诗句。但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这个泾渭分明并不分明,有说泾浊渭清的,也有说泾清渭浊的,就连《辞海》与《辞源》,《现代成语词典》的解释也不相同。孰对孰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河流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发展史无不是与水搏斗的历史。自远古以来,人类的祖先都是依水而居,傍河而发展。古代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傍河而兴盛,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在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近3000年文明发展史中,泾清和渭浊、泾浊和渭清的交替反复,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的就有好几处,而且这些反复和交替,都毫不例外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其实“泾渭分明”这一国人向往的奇观异景,其本身又何尝不就是人类在某个时间空间肆意掠夺大自然而遭到自然的报复呢?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入陕西;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流经宁夏、甘肃、陕西;两河在陕西省高陵县陈家滩汇合。因渭河源头远,流量大,汇合后仍称渭河;汇流后继续向东至潼关汇入由北而来的黄河,黄河接纳渭河后,继续向东进入三门峡,流经河南、山东,最后在山东利津入海。泾渭两水的清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最早记载泾渭分明的是2400多年前的《诗经》,记载的是泾清渭浊。

2400多年前,我国正处在西周鼎盛时代,而西周的国都就在渭水之滨的岐山,他们在渭河流域上游的聚居和迅猛发展,其活动不断扩张和生存环境不断改善,对大自然的破坏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造成了渭河流域特别是上游水土流失的加剧,使得渭水变得浑浊起来。而这个时候的泾河流域还处于相对平稳状态,林草丰茂,人类活动较少,对大自然的干扰和破坏也较小,因而泾河水还比较清澈。于是就有了《诗经》对“泾渭分明”之奇异景观的第一次文字记载。

《诗经-邶风-谷风》中记载:“泾以渭浊,湜湜(shí,形容水清见底)其沚(zhǐ,水中小洲)。(大意:泾水原本很清,因为渭水的缘故才变得浑浊。但变浑浊的水静下来后,还是清澈见底。)”诗中弃妇以泾水自比,以谓水比新人,言自己的婚姻生活的失败是因为遭到别人的破坏,并言日久好坏自见,自己的好早晚会显出来(即“湜湜其沚”)。面对爱人新婚宴尔时的忧怨心绪和对从前爱情的回味以及对薄情之人爱恨交织的情怀,却在不经意间为我们记录下了描述泾渭分明的最早文字。

时光到了1000多年前,历史进入唐代的鼎盛时期,人类对泾河流域上游森林大肆砍伐,破坏生态又一次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此时的泾、渭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泾渭分明状态,在交汇处向东远眺,水天相接,泾河流域植被破坏后,裸露出来的便是黄土地带,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变浊了。渭水流域多山石,再经过千百年来的休养生息,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降了下来,河水也变清了。历史轮回变迁,使泾清渭浊变成了泾浊渭清。诗人杜甫长期居住在长安,有机会亲眼看到泾渭分明的自然奇观,因而在他的诗篇中自然就有了“浊泾清渭何当分”的诗句。还有诗云:“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可见,在唐代渭水确实是清澈见底的,而泾水是浑浊的。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写文章,查阅《诗经》注解,发现郑玄和朱熹在泾渭两水孰浊孰清上的说法相反,于是特派大臣就两水清浊进行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泾清渭浊,并将此结论写成奏折上报,乾隆皇帝还为此作《泾清渭浊纪实》一文。可见到了清代两河之清浊又回到了西周时的状态。

现在,随着泾、渭两个流域的开发,两河交汇处已经很难看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了,泾渭已经不十分分明。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泥沙3.04亿吨,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196公斤;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26.8公斤。从数字上看,似乎又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通常,当渭河含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已经很不明显了。特别是渭河流域发展迅猛,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已经出现了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严重、洪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的严重局面,在汛期经常是泾浊渭也浊,在枯水期甚至出现“泾浊渭黑”的状况。

泾渭分明乃是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无情报复,无论泾清渭浊,还是泾浊渭清,也无论是现在的泾浊渭浊,还是泾浊渭黑,都无不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但值得庆幸的是,在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指导下,随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力度的加大,实现渭清泾清会有时。到那时,虽然看不到泾渭分明的自然奇观了,但泾渭分明带给人们的精神财富还将流传久远。“泾渭分明、击浊扬清”,“泾渭分明、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自古泾渭皆分明,岂见两河同流浑?”“泾渭分明”还将一如既往地成为人们明辨是非的指南。

〇 日就月将

先生问:在杜甫的《秋雨叹》中哪条河清?

1、泾河 2、渭河

〇 答案:2.

本文内容由小薇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