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怀若谷谦恭自守是什么意思(虚怀若谷谦恭自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导语:虚怀若谷,谦恭自守
图源于网络
道家强调“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那就是一个人要抛弃心中的得失成见,让心灵“虚而待物”,做一个谦谦君子,更能显出其力量与魅力。
而一个人要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空灵,用庄子的话说就是要“去知集虚”,在道家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尘世得失心的干扰,拥有快乐美好的人生。
而这正是做人谦虚的表现。相反,如果不够虚心,骄傲自大,那就很有可能犯一叶障目、贻笑大方的错误了。
古往今来,因此闹过笑话甚至犯错误的人,数不胜数,就是大才子苏东坡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见王安石,当时王安石正在睡觉,他被管家徐伦引到王安石的东书房用茶。
徐伦走后,苏东坡见四壁书橱关闭有锁,书桌上只有笔砚,更无余物。他打开砚匣,看到是一方绿色端砚,甚有神采。
砚池内余墨未干,方欲掩盖,忽见砚匣下露出纸角儿。取出一看,原来是两句未完的诗稿,认得是王安石写的《咏菊》诗。
苏东坡拿起来念了一遍:“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哑然失笑,这诗第二句说的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
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错误了?苏东坡兴之所发,不能自已,举笔舐墨,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然后就告辞回去了。
不多时,王安石走进东书房,看到诗稿,问明情由,认出苏东坡的笔迹,口中不语,心下踌躇:“屈原的《离骚》上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
他不承认自己才疏学浅,反倒来讥笑老夫!”又想:“且慢,他原来并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后来,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府团练副使。
他在黄州与蜀客陈季常为友。重九一日,天气晴朗,恰好陈季常来访,东坡大喜,便拉他同往后花园看菊。令他惊讶的是,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
惊得苏东坡目瞪口呆,半晌无语。苏东坡叹道:“当初小弟妄续王丞相的《咏菊》诗,谁知他没错,我倒错了。
今后我一定谦虚谨慎,不再轻易笑话别人。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我们也经常犯苏东坡这样的错误,我们往往为自己思想中某些固有的成见所左右,对事物作出错误的判断。
所以,做人一定要低调,要谦虚,不要为自己的成见所蒙蔽,把一切作想当然的理解。
人类的智慧可以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却偏偏难以认识自己。
因为不认识自己,所以自命不凡;因为不认识自己,所以性情狂妄;因为不认识自己,所以才会逃避;也正因为不认识自己,才会在自己的强项上重重地受挫。
而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才可以不迷失自我。
可惜的是,做出一点点成绩便会飘飘然是许多人的通病。成绩使人们的心无限膨胀、无限上升,以致不能再认清自己的实力,丧失理智地去攀登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峰。
最后,不但得不到成功,还会搞得疲惫不堪、伤痕累累。
谦卑是一种无言却厚重的力量,它比骄傲更有力。一个人如果想在纷繁复杂的世间走好,有时谦恭比骄傲更有用处。
谦恭自守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拥有这种智慧的人虽有大功却甘居下位,保持谦虚,是很难得的。“居功而不自傲”、虚怀若谷、谦恭自守是美德,是一个人取得更大成功的保障,而“自满者败,自矜者愚”,一旦你感觉到了自己的伟大,并希望别人对你顶礼膜拜时,那你就准备迎接失败吧。
自负绝对不能与自信画等号。自信的人对自我价值有积极的认识,他们坚强乐观,笑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坎坷;自负的人却过高地估计自我,狂妄自大,从不懂适时地收敛,最终将会跌进失败的深渊。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其为人处世堪称难得。他常对家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他平日最好“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将其视作惜福保泰之法,常存冰渊惴惴之心,处处谨言慎行。
他的处世原则是: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人与妻奴享受,则当谦退。
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长久。
“水满则溢”,一个容器若装满了水,稍一晃动,水便溢了出来。
自负的人心里装满了自己过去的所谓“丰功伟绩”,再也容纳不了新知识、新经验和别人的忠言了。
长此以往,事业或者止步不前,或者猝然受挫。
因此,一个人不管自己有多丰富的知识,取得了多大的成绩,或是有了何等显赫的地位,都要谦虚谨慎,不能自视过高;应心胸宽广,博采众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本领,进而获得更大的业绩。
如能这样,则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处。谦虚永远是成大事者所具备的一种品质,而只有浅薄者才会为自己的成功自鸣得意。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