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远古华夏的疆域有哪些(华夏远古时期)

导语:远古华夏的疆域

远古华夏的疆域有哪些(华夏远古时期)

远古华夏的疆界有多大?

首先看看黄帝时期,黄帝战蚩尢时在逐鹿(现北京南),黄帝在西北黄河边,蚩尢在现山东省。蚩尢战败后,应龙杀蚩尢于现贝加尔湖南部,魃属南方人,应龙在南极,都是可见当时的华夏疆域是十分可观的。特别是五帝之一的颛顼执政时,华夏疆域更是说得明白。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以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另外,《大戴礼记·五帝德》等书也有相同的记载,不再重复叙说。

高阳氏是接黄帝班的人,史典称谓“五帝”之一。他的英明之一,是明确了华夏大地的四至。既: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东至于“蟠木”,西至于“流沙”。《史记》中,首先明确了华夏古代的疆域,不是有些人所说的中原一小块地方。

屈原在《楚辞·天问》中载:“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其中:黑水是指东方蟠木所在的地方,玄趾既是南方的交阯(趾)。三危,是指西部边陲的山名。看似屈原的时候,华夏的范围是有所迷惘的。故国边陲的地方,已经不是那么明确,仅局限于概念中而已。屈原的国度在南方,所以他不谈北方边陲。

《书·禹贡》载:“孔传‘三危为西域之山也。”虽然屈原对华夏边陲有所疑问,但也明显看出直到东周时期,华夏人对自己的地域范围还是在蟠木、交趾、三危之间。《孟子·万章上》载:“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极鲧于羽山。”说明五帝时,三危起码是华夏大内的土地,黑水和玄趾当然也是属于华夏国土范围内。

《史记》中所载的边界四至,其中:

幽陵,

有两种说法:

一是,幽陵不是幽州,也不是幽都。幽州不必费口舌,史书都是明确的。幽都在哪?《山海经·海内经》有“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有钉灵(丁零)之国”。

幽都之山是黑水(黑龙江)的发源地之一,古时说:周边多是黑色动物,则必黑、乌的名称应该很多。大幽之国在此,近靠丁零国。据此,幽都之山只可能是现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一带,其它任何地方都不符合这些条件。黑龙江的一个支流源于这里,幽都之山和大幽之国也位于这里,所以幽都只能在此地。而幽陵的位置,只能按照华夏人的风俗习惯位于幽都北侧。

则幽陵应该在此之北,到北海(现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南岸附近。否则不应其“幽”字和“陵”字的含义。幽和陵在中国古代传统中的说法,都属于至阴、属水,只能在人居处的北方。据传,黄帝与蚩尤的决战就是在这个“北海”附近,这个古战场上双方死了很多人。蚩尤、夸父等炎帝支脉的人,都是死在这里的,黄帝大元帅佰鉴也死北海附近;直到黄帝从南方调来应龙,才结束了全部战事。所以,这里堪称幽陵。

可以说,古人所说的北海,一直在华夏国土的实际掌控之内;所以《天问》中对北部边陲并无迷惘之处,不需再进行天问了。

二是,幽陵、幽都、幽州都是一回事。比如,《辽史·卷四十·志第十·地理志四·南京道》载:辽国的“南京析津府,本古冀州之地。高阳氏谓之幽陵,陶唐曰幽都,有虞析为幽州。商并幽于冀,周分并为幽。”高阳氏是颛顼,陶唐是尧,有虞是舜;是说,不同时期叫不同的名称。

流沙,

《山海经·海内东经》载:“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㬇,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为不郡县,在流沙中。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 ,缘在西北。”《山海经》中,多有不在本经而论说其它经的情况,应该是与其前后文的内容而扩展的说法。但总之,“流沙”的概念给解释得很清楚。在“海内经”中还说:“西海之内流沙之中有国,名曰壑市。西海之内流沙之西有国,名曰汜叶。流沙之西有鸟山者,三水出焉。三危之山,应该是在此地。爰有黄金、璿瑰、丹货、银铁,皆流于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流沙的东侧和西侧,都是有很多国家的。流沙之中,也有一些国家。并说:“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流沙出金,金属西方。

《山海经·西次三经》载:昆仑之丘往西三百七十里是乐游之山。“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赢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且“又西行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古里数不同于现在,古一里相当于现在三、四百米。以下同。)

以此说法,流沙应该是指现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到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一带。西王母住于西方玉山,再西行四百八十里是轩辕之丘,那里“洵水出焉”。从轩辕之丘再往西1500里便是“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看似“三危”应是华夏西境附近。

另外,前段文中有“西海”,且西海在流沙以西。从文中所言,当时的人已经到过流沙以西的西海之滨,因为他们知道那里的国度。那么西海在什么地方?从世界地图知,塔里木盆地以西,可能被古人记录的海,依次为里海和黑海,及地中海。这三个海都可能是《山海经》中的西海,最可能的应该是里海。

蟠木:

原指年头长久,盘旋苍老的古树。原本的《山海经》(今本无)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闲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现指传说中旸谷之上,每天出太阳的扶桑树,又称“扶木”。清朝钱大昕借《史记》所载内容说:“蟠木者,一曰榑木,则扶桑也。”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孼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日温源谷。旸谷上有扶木,一日主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山海经·海外东经》载:“黑齿国在其(青丘国)北,为人黑(齿),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坚亥北,为人黑(首)(手),食稻使蛇,其一蛇赤。下有旸谷,旸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黑齿国如“海外东经”所言,“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帝俊是炎帝后裔,“姜姓、黍食、使四鸟”都是炎帝的标志。所以黑齿之国是炎帝系列的后裔。这个国度位于东北黑龙江边上,是古人想向中的最东极的水边。黑龙江原先被称谓“黑水”,后来才演变为黑龙江。黑齿国的北方是旸谷,“有大木”,十个太阳住的地方。每天,一个值日的太阳居于树的上面枝上,其余九个太阳居于树的下面枝上。

所以传说的蟠木,就是现在黑龙江以远的地方。从那里开始,向东,到海边的地方。向北,则无限远。木属东方,日出的方向。

繁体字的东——東,既日在木中的含意。

交阯:

也叫交趾、交址、交胫等。《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记载为交胫国。《论语》说,“脚胫也。膝上曰股,膝下曰胫”。故交胫或交趾(阯),解释为小腿交叉。是指那里的人一种行为的风俗习惯,实则是腿交叉的样子,他们习惯海上生活。很多史书中都说,这些人所居之地就是现越南的南部。也暗指向南走到了头,不用再走,交胫而坐了。且南方位于古人所称的玄天所在之地,所以也称玄趾。在秦汉时,都曾在这里建立行政管理机构,由中央直接管理,直到明朝。清朝时,南越改名为越南。甲午海战后,日本逼迫清朝承认越南独立。

周成王时有一个典故:

有三株禾苗一起贯穿桑树,共同长出一枝禾花。花开得很大,几乎塞满了一个大车。周公告诉周成王说:“那是禾花啊!三株禾苗共同长出一朵花,是天下要统一了。”

过了三年,远在交趾的越尝(裳)国(在今越南南部)派使者来周朝京城进贡。他们献上白色的雉鸟给周公,说:“我国距离中国路途遥远,中间有高山大河阻隔,交通很不方便,很少和天朝通使。又因为言语不通,恐怕使者不能表达意思,所以我这次来朝贡,特地带了几个传译同行,天朝不会见怪吧?”

周公看到南海外邦来朝,并且送他礼物,非常高兴,称谢说:“我有何能何德,怎么敢接受贵国的赏赐呢?”

越尝国使者对周公非常敬佩,对周公说:“奉献给您的一点点小礼物,只是用来表达我们的仰慕心意,您实在是可以当之无愧。我们越尝国的国王说:‘国泰民安已经很久了。上天不刮狂风,不下暴雨,南海也不扬起汹涌的波涛,已经有三年了。大概是因为中国出了圣明的君主,有圣人出现于世才会这样。为什么我们不派人到中国去看看和朝见圣君呢?’因此,就派遣我前来朝贡。来到天朝,果然见到了圣君,还见到您这位圣人。真的是中国有圣人,海不扬波。”

因他们不辞辛苦,万里跋涉,从南海来到中国进贡。周公很欣慰,他热诚地款待了来使和从人,还赠送他们很多礼物。

“交阯”的概念,在相关各种史料典籍中,无疑问地指向现越南的南部。

可见,五帝时代的华夏疆域已经达到了:东起黑龙江以东,北到贝加尔湖,西至塔里木盆地,南指东南亚的南部海边。由于认识程度不同,有些人把这个疆界当成神话,甚至当成瞎话。是不应该的,应该实事求是地认真审视这样的问题。这样的疆界,不是杜撰,不是神话。是实实在在具有真凭实据的界定,是史典实事求是的记载。

在《墨子·节用中》中还说:尧舜直到夏商周后,疆域都是很大的。说:“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充分说明,五帝前期到五帝后期的尧舜时期,华夏的疆域始终保持这样。一直到夏商周时,也没有变。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