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与冠心病密切的血脂(冠心病常出现的血脂异常是哪个)

导语:冠心病的起始和进展:内皮、脂质和血小板(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冠心病的病理生理,主要由冠脉的供血与心肌需血之间的不平衡所引起,简单来说就是管腔狭窄导致血流量的不足。短暂的缺血引起心绞痛,而严重且持续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也就是心梗。

导致管腔狭窄的原因,就是血栓。1、内膜损伤常诱发血管痉挛,在血管痉挛的基础上可伴有继发血栓的形成;2、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得破裂则多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今天我们先动脉的粥样硬化。近年来,多数学者支持的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是“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认为动脉内膜的损伤是冠心病的起始点,而粥样硬化是血管对内膜损伤做出的纤维增生性反应。

动脉和静脉管壁由内向外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而内膜——也就是直接接触血液的部分——最薄,由内向外分为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内皮是衬贴于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内膜受损可以使内膜功能障碍或解剖损伤导致的。内皮功能障碍导致NO产生减少,此外,活性氧类迅速清除和降解可利用的NO,从而降低生物可利用的NO,导致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和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丧失,创造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有利条件。早期研究认为,内皮细胞的解剖完整性破坏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之一。然而,进一步研究表明,除了解剖完整性,内皮功能性损伤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血管内皮释放的一对拮抗生物素: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ET-1 vs NO)

在长期血脂异常、内膜受损等危险因素作用下,低密度脂蛋白(LDL-C)通过受损的内皮进入内膜,被氧化修饰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C),对内膜造成进一步损伤。随后机体启动免疫应答,巨噬细胞吞噬oxLDL-C成为泡沫细胞,泡沫细胞不断产生和堆积形成最早的粥样硬化病变脂质条纹。

泡沫细胞死亡时,释放出大量的胆固醇酯和血浆脂蛋白的沉积。这些物质以及受损的内膜共同刺激炎症应答,致使血管中膜中的平滑肌细胞迁移至内皮下,转变为代谢性的平滑肌分泌胶原蛋白等。平滑肌细胞和它的分泌物构成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包裹住胆固醇酯和血浆脂蛋白,后者则是我们称为的斑块下脂质核心。

冠心病人最担心的就是,斑块破裂。其实在斑块形成的早期,斑块纤维毛稳固,脂质核心小,并不容易破裂。但机体免疫应答不断召集巨噬细胞,其分泌的水解酶可以降解纤维帽并抑制胶原纤维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巨噬细胞—泡沫细胞—死亡—释放脂质”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导致脂质核心增大,从而让斑块逐渐从稳定变为不稳定,最终破裂。

一旦板块破裂,就会有血小板血栓在破裂处形成进而致使管腔狭窄进一步影响血流,从而导致各种临床症状。

关于血小板以及相应的冠心病药物的相关信息,会在下一篇文章和大家一起探讨,敬请期待。

本文内容由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