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太极中的放松是什么(详解太极中的放松动作)
导语:详解太极中的放松
放松一事,学太极拳者可谓尽人皆知。
但是放松的方法则因派别师承不一而各有不同,大都是在形体运动上做文章,以局部肢体的下沉或收缩为体现形式,给人视觉造成观感上的认识:当其运动时可快可慢、可刚可柔(实则为僵软),而且形体动作错落有致,驾驭拳路轻松自如(虽然程度不一)等等。但这只是轻松的表现,绝非真松!因为先贤曾有明训“有形之运动,未若无形运动之为愈。”(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权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肢体行为的做法,不如没有形体动作的做法,也就是行功法为好。这就点明了太极拳行功是在意气流行,而非肢体形动。
太极拳行功用意不用力,虽然亦属老生常谈,但在绝大多数习练及成就者来说,仍然是“三岁小儿也说得,八十老翁也行不得”。
什么原因呢?一言以蔽之:曲解先贤本意而已。
凡松在意而不在形,如人体本在此处,而人体的意思在另一位置,神在顶上虚灵高照,指挥意思在外逍遥,而人身本体随意而动,毫无负担,自然一切行动轻松自如,终可达到忘我乃至无我的境界,所谓身心两忘、自在非常,才是真正的放松功法及放松的境地。退力学说则为放松的纲领概念及具体的指导思想。
大家都知道放松却又放不松,往往是松了这边又紧了那边。比如手松了,肩膀紧张起来了,肩松降下去——其实是压下去,而胸背又僵了……这还是不明白应该怎样去做所致。再究之则是没有理解松的概念,而导之没有正确又行之有效的松的做法。
这其实也简单:所谓放松者,即不用力而已。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提拿一物,时间久了会觉得累,把它放下了则顿觉浑身轻松舒服,再如逛大街累了,回到家把身体往床上或沙发上一放,那种美妙的感觉应该是人人都享受过的。既然不用力可以使身心轻爽,与练功养生的宗旨相符合,那么在练拳行功中逐步的改变日常生活、工作中,一切用力的习惯,乃至能够轻松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不从退力开始,又怎么能达到目的呢?所以我们这样理解:放松是练拳行功的要求,退力则是行功时具体的做法!这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吧。
因为人是习惯用力的,要不用力反而很难。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年纪大的练太极拳,他们的水平即使不懂的人也不会恭维,但他们获得的身心益处,尤其在治疗慢性疾病如腰、腿伤痛、高血压、心脏病等等上面最为见效。因为他们大多已无力可用,只是勉强活动肢体而已,所以速度也很慢,他们也没有练成盖世神功的欲望,所以心境也很平和,正是这样才暗合“退力”的要求。因为不用力,气血经络没有人为的造成障碍,所以自然畅通,所以才会显现养生的功效。与此相反,很多年轻力壮者往往拳路练的非常娴熟,肢体的协调运动能力也很好,却总也找不到感觉,这大多是因为不明白以哪种程度才算真正放松所致的道理。
以个人行功时体会放松法理有如下感知:周身上下内外,无论肢体的意思及心脑的思想都已不在原处、原位,可谓已松。
如双足是放在地面上的,就要用意思舒展骨节筋肌自然轻轻领起,使脚能不用力踩踏在地上,可感到脚掌与地面接触处有空虚的意思,则可证此时的脚已放松。头部放松则是将头部顶端的意思轻轻领起,在实际的顶部位置上面——这叫做虚领顶劲(劲为劲意即劲的意思,不能真有劲,因为常人理解的劲与力是大致相同的。)这样做不但可使头脑轻松、头容自然正直,也可让人神清气爽,练久则神意在上虚虚灵灵而使大脑思维聪慧敏明,对于练习太极拳者来说,好比夜航船头的明灯,起着不可替代的引路导航的关健作用。这也是本人体会“虚灵神顶”的具体做法。
虚领的做法想一下也就是有点意思就行了,不能一直关注那里,但又要稍等后再想——这是根据练拳时动作的阴阳变化来决定想的次数及时间。不能寻找头顶的感觉,一找则易成“实领”即变意思为意念,如此非但无法放松,且易导致气血壅塞头脑而致神昏头晕之疾。所以此意当:一想即逝!想一下即不再管它!
肩肘放松则肩的意思要深入地下,越深则松的程度越好。至于手指当随视线远去或入于天际或进于地角,仍然是越远越松,感觉上是长时间的抬举手臂也不觉累。
古语说人“性相近,习相远”,人生而带来的禀性大致是一样或近似的,因为后天学习的不同,而产生的识见则相距越来越远。同是一个道理,因为认识不一,导致运动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运动的功效,所以太极拳的先哲们,创造了“揣摩”这个独特的学习用语,用于避免自以为是的出现和存在。
当一个人自然站立或坐卧时,双手自然会垂于体侧,人们多认为这时的双臂及手应该是放松的,其实这在太极拳不叫松,而是懈!或叫丢!属于不作为的无!自然也在不及的大类毛病之列。
松是有为法,即必须要去做,虽然这个做法是用意不用力,才有可能会达到松,达到真松的境界,任事不干,如何能松?
这个理可用一个方法检验:
取自然站姿,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使一人自一侧(任意)轻推此人之肩头向另一侧缓缓用力以能使已力作用于彼身,(被推者可以用各种方法抵抗或化解来力,但不得移动脚步或下蹲。)可使被推者在挣扎不脱后失去平衡。这足以证明被推者的肩是没有放松的,因为对方的力量已通过他的肩部而作用到他身体躯干中,导致他的中心正直状态被改变,自然失去了平衡——因为人的平衡状态在站立时是以脊柱的正直与否决定的。如果被推者做到了松肩就不易被推动乃至失去平衡。肩是连接肢体的关健部位,也是整个人身劲力欲白手臂表现出来的惟一通道,可进可出……出是自己的劲力自身中外放,进则是对方劲力破门而人。如果松了肩,肩的意思它往而在另一处,则对方劲力拥进时就会因为找不到进入我体内的大门而徘徊门外,自然对我的平衡构不成威胁。下一个实验就能证明这一点:
在下一次被推时,被推者用意使自己肩、肘、手的意思都放到地下极深入(形体丝毫不能动也不需动)也不用理会对方,那么推的一方仍用如前一样的推法,则决不能使被推者动摇。很明显这就是因为被推者放松后,外来的劲力无法进人其躯干,不接受到外力,己身自然稳定。这个做法尚含有“心脑安静”等行功指导思想在内。
使实有的即客观存在的躯体肢节之意思离开本位,则客观存在的肢体意思成空,而虚无的神意自然充斥其中——“身安而虚,道自来止!”重阳祖师如是说。《太极拳经》中有这样一句歌诀“挨着何处何处去,我也不知玄又玄”,用在此处的解释当为:对方侵我哪里,哪里的意思自己会形成接触点处的空虚:这种做法纯熟到极限时,我肢体各处各自都会自然而然的随着与对方肌肤的接触而放松至造成接触点处的松空,并不需要大脑来指挥。所以说“我也不知玄又玄”。这也是“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功境显现。(按:先贤所传太极拳学经典理论,不能对号入座般的理解,应从各个方面去验证实践,如上面说这几句,并不是单为指导放松的,但用在其时其地则毫无不宜。经典者:放之四海而皆准也!)
大多数当世的太极拳练家高人虽也能分辨错误的松肩方法之表现如躲肩,即肩头部位有意有形的向下或向后向外闪避,但大多人的纠正方法不过是把躲避的局部扩大而已,如原先只是单动肩头,现在要动整个肩膀背乃至半边上身,仍然是向下或向后向外做有形的运动。尤其在肩头受到外力后,更有整个身子都扭动的。此所谓换汤不换药,五十步笑百步,仍然是一盲引众盲之法,所以在放松的问题上最重要的莫过于不动心不动形!
因为各处肢体放松的做法都是无形的,(即有形动也必须遵守“不主动、不妄动、不乱动”的原则,做到“被动”运行。)肢体不能够通过运动去帮助放松,所以拳经诫道“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纯粹以神气运行!松久自然轻灵!松到空无可空,虚无可虚的地步,自然可达脱胎换骨的境界,本力退尽而真力自生!
神意的运行即是拳经中指出的“静极生动”,静根而动,是太极拳理变化阴阳的自然法则,施于我身而自然产生的,有丝毫人为的意思,
功夫就难以上身!所以行功自始至终都要遵守“被动运行”、“静而后动”的原则。
学会了拳路,免不了手痒想找人试试,有时是温和的听听劲,有时有点上性子较较技,甚而到了一定要分出输赢,这都是程度上的不同,却都是错误的想法导致的错误的作法,偏离了太极拳学的正轨,均不足取。实在想做则应如练拳一样需要放松。但这时放松的原则是舍已从人,做法上要粘连沾随。对方要进,我不得阻拦,要回,我不得拉扯。原则上是:来要容纳,去要相送。即所谓“随曲就伸”之理。
这中间“随”字又最重要,随有随对方意欲的意思。先为对方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对方在搭手后想要反向擒拿我手臂,我则要尽可能放松自己,以便能让对方觉得毫不费力就能达到目的,还要有能随对方形体运动的意思。可为对方处理善后工作如:对方进来后不能得到机势,只得退回。但他乘兴而来无功而返,心中不免有不干净即不甘心,必然会导致形体意思中带出有“抽、扯、离开、直”等病态现象。这些现象对我来说即属胜机,当如打扫卫生一般将其打扫干净。
“随”字的意思,其实考验的是松的境地。松的越好,则随的越自然,越不易被对方查觉。然而随至关健处即宾主关系即将易位时,也就是说胜负机势将要转换时,形势往往于随的一方更加显得艰难,大多于这时不敢再随下去实际是不敢再松下去,但这正是尤如黎明前的黑暗,可谓光明即将出现,实则也是对人信心意志的又一次考验,当然亦符合拳学法理:欲上先下、欲前先后。正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道德经》)。仍然可以通过一个试验来验证:
两人相对,一伸左手一伸右手,置面前双掌心相对,双方十指交叉相握——上为准备,然后一方用力翻握抓拿对方,可以有形体运动。当被拿的一方指尖被压迫至向自己身后时,从形势上看:拿人者居高临下,只需稍稍加力,就可使对方无法动弹。然而被拿者于此时千万不可有丝毫的想反抗的意思,因为只要一起反抗之心,即便形体不动分毫,但意思已经和对方相撞,人处优势我居劣位,焉有不败之理?不但前功尽弃,尖健是难以窥知真正的松境,殊为可惜!
其实,此时外面形势虽然好像是拿的一方占了上风,实则被拿者只要松净接触处随对方用力压握而不顾,则并不会感到自己在受逼、受压迫,只需继续放松使自己。指掌的意思向上向后远去,则对方不用力便罢,如若继续施加压力,则其自身必会在他自己不知不觉中双足离地至失去重心而向前倾跌出去,这在被拿者来说,不动分毫就获得了胜利。但对方失败的真正原因,乃是被自己的力量击败的。
放松虽然是有为法即有所作为,但却是绝对的思想活动!松至空虚时则寂然常住(指松的感觉)自然可至于无为!可惜大多数学太极拳者甚至相当一部分行内有名者尽皆是以丢(不及)为松,以偏(退开)为松,以懈(不做)为松,以溜(躲避)为松,导致劲意表现上的以顶为棚、以推为挤、以拽为捋。以肢体的人为主动旋转代替被动自然运行的缠绕,以力求劲,以劲力代劲意,如此虽十佛出世,也难寻太极拳之本来!
本文内容由小故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