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旷然出尘境忧虑澹已忘的意思)
导语:修身经典对联:旷然无忧,寂然无虑; 守之以一,养之以和。
旷然无忧,寂然无虑;
守之以一,养之以和。
此联为清末维新派、官至军机大臣的翁同龢根据嵇康的《养生论》为乐山乌尤寺方丈室撰写的对联。
上联语出三国·魏·嵇康《养生论》:“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旷然,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开朗、豁达。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汉人尚气好博,晋人尚旷好醉。”宋·叶适《朝奉黄公墓志铭》:“天性旷达,不作疑吝;推己利人,不自封殖。”上联首句意谓心胸、性格开朗豁达的人就无忧患。上联第二句“寂然”,寂,指寂静无声,安详闲静。佛教谓寂灭常静之道。寂然,形容寂静的状态。《易·系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琴心曲》:“於时已二更余,万籁寂然,月明如昼。”“无虑”,《庄子·天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意谓能寂然无虑,就无忧愁干扰。正是“心地光明了无俗虑;天机清旷能读奇书。”(黟县古联)
下联的守之以一,亦作“抱一”,道家的修炼之术。语出《老子·十章》:“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指精神专注在一念,使精不外泄,神不外驰。道教认为“一”为道之根、气之始,守一即可使精气魄神长驻体内,使魂魄相合,形神相依,使形体不坏,从而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太平经》称守一为“古今要道”,行之“可长存而不老”。晋·葛洪《抱朴子·地真》:“守一存真,乃能通神。”唐·吕岩《谷神歌》:“若人能守一,只此是长生。”
“养之以和”,即保养身心。和,指自然的和气与人体元气。语本《庄子·缮性》:“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意谓智慧与恬淡的性情相互保养,与一切事物都和顺相容的仁德就会在心性中养成。养和的关键是坚持中和之道。正如西汉·董仲舒所言:“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南朝·齐梁时期的道家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亦云:“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养性延命录·教诫篇》)
道家与佛家在信仰上虽有不同,但此联阐释的“无忧者寿”(《抱朴子·道意》)和“治心欲和”(《经钽堂杂志》卷三)的养生理念却有相通之处,对今人养生亦有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撰写《养生论》的作者嵇康,为竹林七贤之一,因恃才傲物,“不礼钟会,遂为所谮”,年仅40岁被司马昭杀害。后来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在总结教训时说:“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无徒养其无生也。单豹养于内而丧外,张毅养于外而丧内,前贤所戒也。嵇康著养生之论,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饵之征,而以贪溺取祸,往世之所迷也。”(《颜氏家训·养生》
本文内容由小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