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古今的贯(学贯今古中的贯是什么意思)
导语:贯今学古,修养己出|感知古人智慧之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
进士科
科举常设科目之一,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设,后历代相沿。唐代在常举行的诸科目中,进士科最为重要。
《新唐书·选举志》:“进士(科)尤为贵,其得人也最为盛焉。”唐代进士中“隐然为国家名臣者,不可胜数”,唐代名相、重臣如宋璟、张九龄、裴度、裴垍、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均为进士科出身。宋以后其他科目多废,明清时仅存该科。《唐摭言》:“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童生试
明清科举考试中的初级入学考试,俗称小考,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考中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县试
明清时期童生试第一阶段的考试,由各县县官主持,试期多安排在二月。
应试童生先到本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须请本县廪生担保,以同考五人互相担保,然后方可参加县试。考试分四场或五场举行,各场分别试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策论等。考完后,依名次先后录取,录取者即取得参加府试的资格。
府试
明清时期童生试第二阶段的考试,由各府知府主持,试期多在四月。
凡通过县试的童生均有资格参加。报考程序和考试内容与县试大体上相同。考试合格者可取得参加第三阶段考试的资格。
院试
明清时期童生试最后一阶段考试,明代称道试,清代因督学称部院,故谓之院试,由提学道(后改称学政)主持,凡经府试录取的士子均可参加此试。
就近提学道驻地的府州县考生在提学道驻地应考,其余府州则由提学道分期案临考试。凡考取者即为秀才,可入学为生员,送府、州、县学宫接受教官教谕、考校,称为入学,亦称入泮,成绩优秀经科试合格者,可参加乡试。
大比
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
比是考核的意思,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大比。乡试之年,则称大比之年。明清以前,大比则泛指科举考试。
乡试
明清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于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
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贡生等均可应考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可参加第二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红楼梦》第九十七回:“(贾政)又切实的叫王夫人管教儿子,断不可如前骄纵。明年乡试,务必叫他下场。”
会试
明清时代各省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于乡试次年在京城举行,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举行,也叫春试、春闱,因其由礼部主办,又称为礼闱,各省的举人以及国子监的监生等均可报名应试。
会试由礼部主持,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数额约二三百名,其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可以参加殿试。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小弟董瑛在京会试。”
殿试
科举时代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因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而得名,亦称廷试。其制初始于唐代武则天之时。天授元年(690)二月,武则天亲策贡士于洛城殿,为殿试之始,但唐代并未形成定制。宋太祖开宝五年(972),礼部试进士诸科三十八人,宋太祖召对讲武殿,得进士二十二人,都赐及第。
自此省试之后举行殿试成为常制。元时无殿试。明清两代,省试之后集中京师会试,会试后再行殿试,以定甲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称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贡院
科举时代举行科举考试的机构和场所。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始置礼部贡院,为礼部主管省试的机构和场所。宋崇宁至政和年间,礼部和各州均建贡院。礼部贡院主管各路州、军所解送进士科与诸科应试者的名单和家状、保状、试卷,并掌核对乡贯、举数、年龄等。平时以朝官一名主判。
遇科举考试年份,由朝廷派知举官主持礼部试,原主判官即罢任。试毕,将礼部试合格者的名单奏报朝廷,筹备殿试。贡院内部机构有封弥院、誊录院、对读所、编排所、别试所、过落司等。清代,礼部与各省均有贡院,分别为会试与乡试的处所。其大堂的东西侧为外帘,供管理考场的人员居住;后为内帘,供考官居住;贡院两旁建有号舍,供应试者居住。贡院外墙铺以荆棘,故称棘院。清孔尚任《桃花扇·闹榭》:“贡院秦淮近,赛青衿,金零粉。”
八股文
亦称时文、制义、八比文。明清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
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为正文,在这四部分中,都各有两段排比对偶的文字,合为八段,称为八股。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中的文句,所论内容也要根据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许作者自由发挥。
(图源网络,侵删)
本文内容由小快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