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道德经知足(道德经中关于知足的句子)

导语:品读《道德经》四十六:“知我”与“知足”——论“知足”的内涵

所谓“知足常乐”,知足是人生满足感的源泉。

知足并不是仅仅指对当前处境的满意,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足”呢?让我们在《道德经》中一探究竟:

《道德经》第四十六篇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

咎莫大于欲得,

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释义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小马驹。

罪莫大于可欲:最大的罪过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求,

咎莫大于欲得: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

祸莫大于不知足: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理解与思考

知足是什么?知足的本质是“知我”,具体表现为:对自己能力的充分了解、对自我实现的合理期待、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识。人之所以会知足,正是因为他认为自身的价值已经实现了,不会再有更多的欲望了。

对自己能力的充分了解

人首先要客观地评估自身的能力,寻找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在人生历程中能够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扬长避短,找到自己正确的前进方向。如果没有对自己能力的充分了解,就很难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很容易陷入过度的欲求之中。因此,了解自己的能力是知我的第一步。

对自我实现的合理期待

在了解了自己的能力之后,我们的思想需要更进一步了。如果说了解能力是找到了向目标前进的方向,那么对自我实现的合理期待就是找到目标所处的具体位置。

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并非所有的士兵都能够成为将军。所以,我们需要综合自己的成长背景、个人特质、所处环境等多种要素来对自己进行定位,找到较为远大又有可能实现的理性的目标。

假若对自我实现的期待过低,往往会使自身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对自我实现的期待过高,往往会因为达不到自己的目标而郁郁终生。唯有充分结合自身条件的合理期待才能让我们快乐地实现自身价值。

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识

在做好前两个步骤之后,我们就可以无所顾忌地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了。然而在前进的路途中,往往布满了迷雾,目标并不会清晰地出现在眼前,这就需要我们在迷雾中摸索,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对自身的处境具有清醒的认识。

只有认清楚了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才不至于尚未达到目标就骄傲自满、停滞不前,也不至于已经达到了目标却依然欲求着到不了的远方而陷入痛苦。

所谓“知足之足”,正是知道自己到什么地步就应该满足了,而这个应当满足的地步就是实现自己的目标之时。

能够在找到人生的前进方向之前做好对自己能力的充分了解,能够在确定具体的目标之前做好对自我实现的合理期待,能够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做好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识,我们就达到了“知我”的境界,进而就臻于“知足”。

“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欲望过多非但不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反而会使我们失去已经获得的东西,只有学会知足,才能避免无妄之灾,长久保持幸福的状态。如果不能对自己有充分了解,不能知道达到什么地步就应该满足,就会因为过度的欲望而陷入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所说的“痛苦(因达不到目标而痛苦)”与“无聊(因达到目标之后的空虚而无聊)”的循环之中。

知我之我,乃真我;知足之足,乃常足。

关注我,与你分享《道德经》,用老聃哲学看社会现实。

本文内容由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