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如何限制宰相权力(宋朝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是什么)
导语:宋朝抑制“宦官乱政”的成功之策:制度管控,防微杜渐
宦官乱政历来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历史上宦官之祸最猛烈的东汉、唐、明三个大一统王朝,其灭亡都与宦官专权乱政有关。特别是东汉和唐朝,后世史家素有“亡于宦祸”之说。
和东汉、唐、明三朝相比,宋朝宦官的权力并不小,尤其是在参预军事、掌兵监军等方面,更为普遍。但有宋一代,并没有出现像唐朝宦官那样,手握兵权、祸乱朝政甚至操纵君主废立的现象。即便偶有宦官专权干政之事,也大都很快被抑制,难以兴风作浪,对政局的影响较为有限。
这主要得益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抑制宦官势力的制度措施。下面,我们从几项主要制度入手,看看宋代统治者是如何抑制宦官权力、防范宦官之祸的。
一、立制定规,控制数量,防止宦官群体壮大
宋朝的宦官制度基本沿袭隋唐五代旧制,鉴于唐末及五代后唐等宦官人数泛滥、专权乱政的教训,宋朝统治者立国之初,就从制度方面,对宦官人数做出了明确规定和限制,防止宦官势力过大、难以控制。宋代对宦官群体势力的控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明确宦官员额制度。北宋建国之初,宋太祖规定宦官人数不得超过50人。到宋太宗时有所增加,规定内廷侍官定员为180人。到北宋后期,朝廷对宦官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时期,朝政日趋昏暗,君主溺于享乐,宦官人数开始大量增长,一度达到4000多人。尽管如此,与唐末、后唐及南汉等朝代动辄成千上万的宦官数量相比,北宋的宦官群体并不算大。
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继续削减宦官人数,规定宦官总额200人,后因需要才增加到250人。可见宋代统治者对宦官数量的限制一直比较严格。
严格宦官养子制度。宋廷控制宦官群体壮大的另一措施,是严格限制宦官养子制度。唐末宦官乱政,很大程度是由于宦官养子制度泛滥。当时,各大权宦为了壮大势力,大量收养假子,并委以重任,如宦官杨复恭一人就有养子600多。
宋朝统治者吸取这一教训,多次下发诏令,对宦官养子进行明确规定,以控制宦官势力。如,宋太祖规定:每个宦官允许收养一子,但必须是年满三十且无养父者,才可收养,并上报想主管部门备案。“内侍人许养一子,以充继嗣”“诏自今满三十无养父者,始听养子,仍经其名上宣徽院,违者准前诏抵死。”(《宋史》)这一规定,直接从源头上杜绝了宦官数量的增长,有效限制了宦官势力的扩张。
二、放权有度,限制权力,防止宦官权势过大
限制宦官军权。唐朝宦官专权乱政甚至废立君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宦官拥有掌管禁军、出任监军等权力。宋朝建立后,面临内有农民起义、中原割据政权林立,外有辽和西夏侵忧的局面。
宋代宦官参与带兵作战
为尽快稳定局势,统一全国,宋朝统治者沿袭唐朝五代宦官掌兵制度,在平定割据政权、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外族入侵等军事活动中,广泛派遣宦官掌兵监军。
但宋代统治者为防止宦官权势过大,对宦官掌兵采取了更为有效的限制措施,即,放权有度,只在出征时委以掌军权力,战事结束后,兵权立即收回。这和唐代宦官长期掌管禁军有着明显不同。
同时,对一些手握重兵的宦官主帅,另派宦官监督,削弱其权力。如,宦官王继恩作为统军主帅在平定王小波、李顺起义军时,因功自大,在成都作威作福,逗留不归。宋太宗得知后,马上另派宦官卫少钦前去,“与王继恩同领招安讨贼事”(《宋史》),并派使者入川督战,分解王继恩的兵权,加强对其监督。
限制宦官参政。宦官生活在宫中,朝夕与皇权相伴,极容易利用君主的信任,获取朝政机务,引发专权乱政。宋代统治者对此多有警惕,对宦官的差遣外出、日常交往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或有不得已而差出外方,止令干一事,不得妄采听他事奏陈”“诸内事官辄与外朝非亲戚往来,或出谒接见宾客者,并流二千里。”(《宋史》)——受朝廷派遣外出,专事专办,严禁打听其他事;严禁宦官与朝臣随意交往联系,否则贬逐流放。严格限制宦官的活动和与朝臣宗室的往来,防止宦官与丰采臣勾结串通。
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
为防止宦官掌握朝政机要,宋廷还将负责朝廷机要文书传递、检查、颁布施行的通进司、银台司,改由文臣担任,避免宦官预闻机要,影响朝政。
宋孝宗时,又下令宦官不得兼任军职;高宗时,又诏令宦官不许与统兵将领相见。从军事、政务上限制宦官权力。
三、抑制升迁,限制地位,防止宦官位高势重
为了抑制宦官权势、地位,宋代统治者针对宦官制定了一些特殊制度:
一是官品低。唐代时,为了抑制宦官地位,曾规定宦官不设三品官,最高官阶为从四品。宋朝对宦官的官品限制更严,作为宫廷上层宦官的内侍高品都知(负责内廷侍奉)、押班(上朝领班),为正六品。最高层的都都知,也不过为从五品。
二是升迁慢。宋代针对宦官制定的升迁制度,和其他文武官员相比,相差甚远,甚至带有一定的岐视性。根据当时规定,文武官员任职满一定年限,即可按程序考核升迁,称为“磨勘”。仁宗时,文官三年一升迁,武官五年一升迁。但宦官是十年一升迁,而且前提是必须干满30年。
后来又改为二十年一升迁,当时连一些士人官僚也觉得这样对宦官不公平,建议朝廷缩短宦官升迁时间:“文臣七迁,而内侍始得一磨勘,为不均;宜如文武官僚例,增其岁考。”(《宋史》)后来几经更改,又改为宦官十年一升迁,并增加了有功劳者不受年限限制的规定。即使如此,与文官三年一升迁相比,仍相差甚远。
宋朝宦官形象
三是封赏严。虽然解除了对有功宦官升迁的入仕年限限制,但朝廷在对有功宦官的封赏提拔中,仍很谨慎,并做了一些特殊规定。如,宦官年龄不到五十岁以上,不得升为都知、押班等官职。
在授予有功宦官官职时,宋廷为防止宦官位高权重,尽量不授予其要害职位。如太宗朝时,宦官王继恩战功显赫,朝廷讨论封赏官职时,朝臣建议授予宣徽使。但宋太宗明确反对:“朕读前代史书,不欲令宦官预政事。宣徽使,执政之渐也,止可授予他官。”(《宋史》)最后只封其为宣政使。
这些措施看起来苛刻,但从实际效果看,有效地抑制了宦官升迁过快、权势地位过高的问题,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提供了保障。
四、加强监督,依法制约,严格惩治不法宦官
宋朝统治者抑制宦官权势的另一项有效手段,是严格法令制度,加强对宦官的监督制约。
南宋抗金战争
首先是朝臣宰相制约宦官势力。宋朝建国后实行“重文抑武、以文治国”策略,虽然造成武力软弱、屡屡对外求和纳贡,但在内部朝政处理上,民主气氛还是很浓的。士人官僚集团对朝政往往敢于直言犯谏,拒理力争,有时连皇帝都无可奈何。
在对宦官权势的监督制约上,宋代朝臣往往有很大的发言权,发挥着重要作用。光宗时,宦官王德谦依仗皇帝宠信,骄横跋扈,想求取节度使一职,光宗已经同意并制好了任命文书,但宰相、朝臣一齐反对,最终只能取消任命。真宗时,宦官刘承规深受宠信,病危前请求朝廷封其为节度使,真宗许可。但宰相王旦极力劝阻,真宗最后也只得作罢。
其次是谏官履职严惩违法失职宦官。汉唐曾有“外臣不预内事”的传统,朝臣谏官对内廷事务较少干预。但宋代朝臣、谏官,对宦官的纠察弹劾既全面又严厉,一旦发现宦官有不法行为,哪怕是违反规定随便乱走,都要进行弹劾。史载:朝臣龚鼎臣任台谏官期间,曾“论内侍都知邓保信罪状,不应出入禁中;苏安静年未五十,不应超押班”(《宋史》)。神宗朝宦官王中正,因在征伐西夏时,“失期,粮道不继,士卒多死”,就被贬官罢职。
辽军入侵北宋
正是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限制了宦官势力的扩张。综观有宋一代,宦官势力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出现过短暂兴盛,但在相对健全完善的一系列制度约束、规范下,像汉唐宦官擅权乱政的现象,并没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宋朝对宦官的管理制度,还是比较成功的。
(参考史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本文内容由小舻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