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言万事转头空啥意思(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
导语:5首感悟深沉的禅诗:休言万事转头空,落花趺坐软,食饱拂枕卧
禅诗作为一种诗歌类型,虽然有时并没有严格遵照传统古典诗歌的审美要求,但它更突出主体,是作者本人的自我观照、人生感悟和哲学思想的体现,禅诗常常能宣示佛理,启发众生。
八关僧房遇雨脱履坐明窗,偶至晴更适。
池上风忽来,斜雨满高壁。
深松含岁暮,幽鸟立昼寂。
世故方未阑,焚香破今夕。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杰出的诗人,作为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他的一生与佛结缘,佛禅思想对其诗歌创作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作为好禅之人,陈与义曾多次游览八关寺,并写下不少咏叹之作,此即为一首。
诗的前两句基调较为轻松惬意,他晴空之下坐在明窗前看天上白云悠悠,气氛悠然。谁知忽然来了风雨,陈与义的心情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他感受到岁暮的孤寂和未阑的世故,从昼夕之间感悟时间的流逝,又“焚香”祝祷,心中思绪难以言尽。
此诗情调由前面的轻松变得深沉,意味隽永。
食饱食饱拂枕卧,睡足起闲吟。
浅酌一杯酒,缓弹数弄琴。
既可畅情性,亦足傲光阴。
谁知利名尽,无复长安心。
这里描写的是白居易的隐居生活,每日吃饱睡足,饮酒抚琴,参禅悟道,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白居易的人生仕途并不顺畅,在宦场失意,被排挤后遭到贬谪,失望退却之后,心中的佛禅思想便显现出来了。
他对佛禅很有研究,但实际上,他并不唯好一派,而是儒、释、道三者并存,只是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
佛禅思想让他向往归隐,并因此创作了许多禅意诗,正如这一首「食饱」。
与众不同的是,白居易虽然崇佛,但他的隐居生活却不似苦修,他才不想过什么安贫乐道的日子,而是该享受就享受。比如饮酒是僧徒之忌,但他不管,就是要酌酒弄琴,自己自在了才好,那些戒律全抛在一边。
他是在“诗意地栖居”,他崇佛是要给自己的心灵解脱,为自己调适痛苦的,而不是宣扬佛法。
清夜琴兴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白居易的用词清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充满禅意。
他在寂然深杳的空林中,弄弦抚琴,周围原是一片寂静,此时只有他的琴音缓缓缭绕,恰好衬出已身的清寂澹荡。
白居易在月出鸟归后弹琴自娱,享受着空林的悠然,诗中没有描述任何安禅冥想,但却满溢禅机,逸趣盎然。
寄灵谷僧自昔居灵谷,终年听石湍。落花趺坐软,深树衲衣寒。
孤月胸前指,千山定后看。无缘居士室,暂接问轻安。
清代作家姚鼐作为“桐城三祖”之一,除古文外,诗歌也历来为人所称道,他对禅宗思想也有一定的了解。
这是一首寄赠诗歌,诗中的「灵谷僧」是南京灵谷寺住持祇园,姚鼐与其有过交际。
诗中开始便回忆昔日在灵谷的日子,想起那里的景物和人,刻画了灵谷僧的风采,表达自己的渴慕之情。
这首诗中倒是明确出现了不少佛教词语,如“趺坐”“衲衣”“指月”等,其中的“指月”是禅宗的典故,将月比作法,而手指比喻传道。
姚鼐全诗对佛典化用巧妙得当,诗歌恬淡蕴藉,别有意味。
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当苏轼第三次经过平山堂时,他感到自己的前半生就这样在弹指声中过去了。在旧地见到旧人留在墙上的笔墨,一如印象中的龙飞蛇舞,令人感慨万分。
站在平山堂前“欧公柳”之下,苏轼写了这首词悼念。在这种触景生情的环境下,苏轼果真大发感慨:人活在世,不过是一场大梦。
苏轼和白居易一样,身上同时兼具儒、道、释三家思想,他的禅诗常常糅杂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自然感悟,具有突出鲜明的哲学和理性反思。
苏轼很喜欢感慨时间、人生之类,这首词中的“弹指”,是佛教中计量时间的量词,半生岁月如弹指之间,这表达出他对光阴的无奈。
最后一句“转头空”“皆梦”的感慨看似消极,实则正是佛教色空观,以空观世该有的态度。正如陈廷焯所评“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本文内容由小思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