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历史简介(常州简介概况)
导语:常州简史(附图)
常州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距今已有7000余年。
青城墩遗址是环太湖地区5500年至5300年之间等级最高的遗址,崧泽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玉龙虽然只有指甲盖大小,却是长江以南已发现的最早的玉龙之一,也是其中尺寸最大的,见证了中华大地上各文化圈交流、融合,是当之无愧的“江南第一龙”。
江南第一龙
青龙潘家塘、奚蒋塘、刘家村一带的潘家塘聚落遗址距今5500多年,下层属于马家浜文化时期,浅层属于崧泽文化时期。
丁堰排姆村附近的常州果园遗址距今5000多年,属马家浜文化后期。
郑陆三皇庙村寺墩遗址,距今约4500年,属良渚文化时期。
11节兽面纹玉琮出土于郑陆寺墩遗址
淹城遗址,是中国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多年历史。
淹城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汉朝《越绝书》:“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古代“奄”、“淹”两字相通。奄国为商殷属国,今山东曲阜县东有奄里,即淹里,也即是奄国所在地。 周成王初年(约公元前1042年),奄人随同纣子武康和蒲姑人、东夷人一起抗周。三年,周杀武庚、定奄、灭蒲姑。奄和蒲姑遗民南逃,逗留在江淮之间,后又至太湖流域,淹城之称为古淹君地便是在此时。
此外,武进区境内还有春秋时期吴国的阖闾城遗址和胥城遗址等。
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常州的建城史即从此时开始)。
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季子封于延陵(称延陵邑)。
汉高帝五年(前202)改称毗陵县(属会稽郡)。
顺帝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毗陵县改属吴郡。
吴大帝嘉禾三年(234),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治毗陵县,领县三:
①(改丹徒县曰)武进县
②(改曲阿县曰)云阳县
③ 毗陵县
西晋太康二年(281),省毗陵典农校尉升毗陵郡,治毗陵县,领县七:
①(复武进县曰)丹徒县(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
②(复云阳县曰)曲阿县(今江苏省丹阳市)
③(析丹徒县、曲阿县置)武进县(在今江苏省常州市、丹阳市)
④(析曲阿县延陵乡置)延陵县(在今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
⑤毗陵县
⑥无锡县
⑦(析毗陵县、无锡县置)暨阳县(在今江苏省江阴市)
西晋永嘉五年(311),改毗陵郡为晋陵郡,改毗陵县为晋陵县,徙晋陵郡治于丹徒县。
东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徙晋陵郡治于京口。
成帝咸和三年(328),徙晋陵郡治还丹徒。
成帝咸康七年(332),罢暨阳盐署(升南沙乡)置南沙县(在今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先属南兰陵郡,后改属晋陵郡,至此,领县八:
①丹徒县
②武进县
③曲阿县
④延陵县
⑤晋陵县
⑥无锡县
⑦暨阳县
⑧南沙县
安帝义熙九年(413),徙晋陵郡治还晋陵。
隋文帝九年(589),罢晋陵郡置常州,治晋陵县,辖晋陵、无锡、义兴、江阴4县。
唐贞观八年(634),武进并入晋陵。
武后垂拱二年(686),晋陵析出武进,常州辖晋陵、武进、无锡、义兴、江阴5县。
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
宋代,常州属两浙西路。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常州路,治晋陵县、武进县(两县同城),领晋陵、武进二县,宜兴、无锡二州。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常州路为长春府,属南直隶,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4县。
明洪武元年(1368),晋陵并入武进。
明永乐七年(1409),改长春府为常州府。
明成化七年(1471),析江阴马驮沙置靖江,常州府辖县为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靖江5县。
清雍正四年(1726),从武进县分出阳湖县(今常州市武进区东部),从无锡县分出金匮县(今无锡市东部),从宜兴县分出荆溪县(今宜兴市西南部),常州府辖县增为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8县,史称“八邑名都”。
民国元年(1912),辛亥革命后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沿称常州。
常州的历史沿革核心部分为:
延陵邑—毗陵县—晋陵县—武进县。
自毗陵县升格为毗陵郡,作为县以上一级政府机构得以延续至今,毗陵和常州已经成为这个区域的代名词。
本文内容由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