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博士生怎样与导师相处(博士生和导师处不好关系以后还能发展吗)

导语:研究生/博士生如何与导师相处?

博士生怎样与导师相处(博士生和导师处不好关系,以后还能发展吗?)

你是否遇到过自己科研很悲惨,但导师还觉得你很闲?

你是否感觉导师对你总是很挑剔,似乎对别的同学更喜欢?

你是否感觉自己对科研无从下手,但是又不知道如何与导师开口?

上述皆是导师与学生沟通不够,关系没有处好的表现。

如若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处不好,是双方都有损伤的事情。二者之间,导师甚至可能是更伤心的一方,我把你招进来,指导你、给你发劳务补贴,结果你还对我不好,如果你搞出成果来,对我不好我也就忍了,但更常见的情况是,你对我不好,是因为没有搞出成果,毕业都困难。最后大家在毕业后互讲对方的不是,这是最坏的局面。

如何避免这个情况?我认为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研究生应该与导师勤沟通,学会示弱。

导师与研究生无法好好相处,通常来自信息不对称。研究生心理负担重,报喜不报忧;导师没有信息反馈,心里没谱,导致双方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在香港读研的时候,我就是这种情况。总觉得有了好事才要找导师汇报,没有足够好的事就羞于沟通,坏事更是从来不跟导师说,搞不定的事情也从来不跟导师说。

其实,读研或读博的日常基本是以坏事为主,好事为辅。平时都是各种各样的小事儿,半年没有一点进展是常态,偶尔才会出个成果。

在这种情况下,报喜不报忧,其实带来的是与导师的疏离,因为你没有那么多好事天天给人家汇报。这就埋下了一个隐患,到最后无法毕业的时候,没有一个导师会主动挺身出来救你。

后来我重新回想,想想过去犯的错误,发现导师那么位高权重,其实没有人愿意看到你quit,只要有人牵头,大家还是愿意出手帮助你一把。就是因为我当时与导师的关系比较疏远,彼此间只是公对公的客气,最终造成了没有人第一个站出来帮忙的局面。

反观导师,其实导师并不怕知道坏事,最怕的其实是什么都不知道。一个研究生最可怕的情况是,导师问她文章读得怎么样,她说挺好的;你问实验做得怎么样,她也说挺好的;你问论文写得怎么样,她还是说挺好的。什么都挺好的,就是最后毕业不了。

相反,如果有一个研究生随时告诉你:实验结果失败了,文献找不到,论文第几章出现问题。只要提出具体的问题,这个研究生可能也没什么大问题。换成导师的思维,研究生并不应该担心讲坏事,不要特意去憋着一个大好事去说,因为你没有那么多大好事。

所以,导师对学生状态了解得越详细越好。你的这条“贼船”导师已经踏上了,当你告诉他漏水的时候,他先想到的一定是和你一起补舱位,把水堵住。对导师,求救、帮忙、示弱,展示自己的各种不行,其实是非常必要的。这不是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而是为了及时补救,不耽误毕业。

每个人都有弱点,博士生也未必天生强壮,任何事情都能搞定。如果你不求救,别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帮你。对你来说,导师即使帮不到你,也不会造成你的损失。但万一他帮到你了呢?而且,把做研究遇到的困难提前告知她,未来他也不会埋怨你。如果临近毕业前一天,你突然跑到他面前,论文写不出来,对导师来说难道不是晴天霹雳吗?他也会有很大的怨气:平时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早说?

小J是一名海龟博士。我觉得她处理导师关系就非常好。她和导师沟通很频繁,建了一个群,有事就在里面说:我碰到一个回归问题,哪位之前解决过?有技术的就提供技术,没有技术的也聊一聊,不给别人很大的负担。如果你帮她,她会很高兴;你不帮她,也不会怎么样。所以,当小J对导师提要求的时候,大家一般都很支持。

对于导师来说,平时手里项目很多,时间有限,虽然不会主动过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更新,但是学生有具体的事情需要导师帮忙,比如帮忙指个方向、推荐个杂志,导师肯定会帮。哪怕学生只是找导师吐个槽、做个心理舒压,一起吃个饭、喝个咖啡排解一下,导师也会很有成就感。

第二、学生是毕业的最终负责人

一个导师,要负责那么多科研项目,真正能够花在研究生身上的精力是有限的。导师对你的了解肯定不会那么深入,他是站在世界外面的人。

研究生和导师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导师在岸上看,真正做科研的研究生都是在水下实际操作。导师的角色,是为你的科研项目提供方向和想法,但不要围着导师转,也没有必要以他们的节奏为核心。你的师兄师姐越多,接触的方向和想法就越多,越容易丧失自己。

曾经读研时候想过一个很好的idea,最终搁浅了,因为导师反对。后来由另外一个课题组博士生发在了顶尖杂志上,之后我反问自己原因,表面上是导师的否定,根源上还是因为自己没有想清楚,不够坚决,所以也说服不了别人。如果当时我在气场上足够坚决(我的确没有想清楚),就是要试,仍然会很有力量。导师不会拦你,因为知道拦也拦不住。

其实导师的心态是:等着被研究生影响。导师希望研究生告诉他,某件事是不是应该做、是不可以做。哪怕导师认为这个想法是错的,也不会特别强势地去干涉执行。因为就算导师强势干涉了,研究生也不会好好去做一件别人嘴里有道理的事,因为内心不会有认同感。对于导师来说,只要不超越学界的道德规范,不存在学术不端,都是可以尝试的。

作为研究生,还需要区分导师传达的究竟是态度还是建议。如果导师坚决说不行,你可以多听一听为什么,要让导师有充分的表达。如果导师针对你的方向要求你做什么,你要有自己的主张,不是让导师替你写论文,帮你拿主意,如果那样你就完了。所以,研究生自身的判断和决定也很重要。

第三,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不是博弈,而是双赢。

很多人会自我设计,“我需要这个导师、那个师兄,他们以后可以提供什么idea和杂志资源给我”。我的忠告是:不要过多指望。导师除了给你方向上的指导和少许生活上的补贴,并没有帮助你的义务,所有的帮忙都是额外的惊喜,而且很可能他也没有那么多资源,能帮你做的非常有限。

我曾经也有这样的妄念。在香港读研,导师是学院的院长又兼任多个杂志的主编,我当时理所当然地觉得会得到导师的全力支持,觉得idea、数据和杂志资源都能给我,这样就可以快速出文章。结果我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和导师谈,导师在这件事上一点都不给力,我还觉得他很官僚。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人家并没有这个义务去帮你;研究生也没必要想着自己被救济,就可以如何如何。对你来说,这只不过是多了一个机会而已。

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产生良好互动关系的前提必须是双赢。曾经的我并不能理解这个前提,想把导师所有的资源都能运用起来,恨不得导师写的文章后面也能加上我的名字。但导师没有同意,因为多加一个名字上去,需要考虑该名作者对文章的贡献率。

双赢的前提是,一方面你可以获得导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你的科研工作也有利于对方。如果人家输出了idea和杂志资源,你却不能形成整理数据或者文献收集方面的回流,就无法形成合作。从导师的角度来看也是一样的。

总的来讲,我们常常把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误认为是一种博弈关系,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实际上,研究生与导师更应该是朋友关系,有问题有矛盾,把问题和矛盾摊开,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寻找利益上的平衡点。

本文内容由小舻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