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悯农诗中珍惜粮食的诗句(悯农珍惜粮食的诗句)

导语:学习古诗《悯农》,懂得珍惜粮食

悯 农① (其二)

[唐]李 绅

锄禾②日当午③,

汗滴禾下土。

谁知④盘中餐⑤,

粒粒皆⑥辛苦。

【查阅词典】

①悯农:同情农民。悯,哀怜。

②锄禾:在田野里为农作物除草。禾,谷子,泛指庄稼。

③日当午:太阳正当头顶,指中午时候。

④谁知:什么人能知道。

⑤餐:指饭食。

⑥皆:都,全。

【领悟诗意】

中午,灼热的太阳正当头顶晒着,农民在田野中为庄稼除草,汗水滴滴,洒在作物下面的泥土中,有谁能知道这盘子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他们辛辛苦苦劳动换来的啊!

【了解作者】

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亳州。三十四岁时中进士,是无锡地方第一人。曾因触怒权贵下过狱,后官至宰相,出任过淮南节度使。他与元稹、白居易等诗人交往很密切,在他们提倡的新乐府运动中写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笔锋锐利,《悯农》就是其代表作。《全唐诗》中留有作品四卷。

【交流感悟】

作者要说明一个道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要好生爱惜。但是,他不是空泛地讲道理,而是用一幅典型的画面和一个生动的细节给人以形象的感受:时间,是“日当午”;人物,是“锄禾”的农民;细节,是“汗滴禾下土”。当你眼前浮现这番场景的时候,对三、四句高度概括的道理能不信服吗?第三句中的“谁知”用得绝好,不仅用反问的语气加强了语势,而且有力地抨击了那些不珍视劳动果实、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统治者。反问“谁知”,肯定是因为有人“不知”,显然,这“不知”的矛头,是直指那些不知人间疾苦的人了。

【拓展视野】

1.关于李绅创作这首《悯农》诗的背景,还有这样的传说: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安徽亳州探亲访问,恰好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也路经亳州。他们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相邀聚会,并携手登上著名景点城东观稼台眺望。李逢吉登高望远,不胜感慨,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像登台这样快、这样高就好了。李绅却俯瞰四野,被眼前另一番景象触动。原来,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辣辣的阳光下锄地,不禁心生怜悯,随口吟出的诗句便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听了,连忙点头称道:“对,对!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呀!”

2.读读下面这些古人关于贫富不均现象的描述,可以想象在那时候劳动人民的生活多么水深火热: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唐·元结《舂陵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唐·张碧《农父》)

本文内容由小林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