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性格内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性格内向的人没必要社交)
导语:心理学家:越是性格内向的人,越不需要社交
我们会发现自己身边总有一部分人,他们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在朋友聚会时总是最活跃的,与陌生人也能很快打成一片;另一部分人则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交流,在与陌生人相处时往往表现得非常害羞,有的还出现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这个问题,瑞士著名精神分析医师、心理学家荣格Jung(1875—1961)提出了人类心理类型说,指出了八种不同的人类心理类型,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特质划分为两大方面,即内倾型与外倾型(即我们常说的内向型与外向型人格)。
对社交呈现低需求
在荣格看来,内倾型特质的人,对社交的需求程度很低,他们主要通过自身的思想与精神来获得自我认同与内心的满足感,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十分丰富细腻,喜欢深入思考,而对外则表现出较差的刺激响应与低社交弹性。
由于在现代社会的很多场合,性格外向的人比内向者更有优势,因此在大众的意识里,内向型性格是一种存在缺陷的性格,他们往往缺乏交际能力,无法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性格。
强迫内向者社交:高耗能行为
不过,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让内向的人强行尝试融入集体,对个人与集体而言都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社交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极其“高耗能”的行为,因此就算让内向性格的人适应了频繁的社交,在他们内心生出也会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现代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认为,不必强求内向性格的人拥有外向的特质,因为这类人本身就不需要与人有过多交流。
那么,内向性格的人如何获得内心的自我满足呢?答案是:“自我互动”。这个概念在布鲁默(Herbert Blumer)的著作《象征性互动论》中被首次提出,在心理学中,自我互动被认为是自我意识形成、觉醒的过程,它最终将导致自我认同感的出现。
因此,内向性格的人通过信息的内向传播来实现自我互动,这样一来就算缺乏与他人的交流,也能在内心构建相对紧密的“社会联系”。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行为,他们则普遍认为是无趣而令人厌倦的。因此,比起与他人在一起互动,他们更加喜欢独处,喜欢相对安静、无人打扰的环境。
荣格也认为,内向型人格的心理能量更主要指向于事物的本质而非外在表现,他们注重内心的感受和对事物独特的幻想,对于一件事也更喜欢追本溯源,因此,他们更适合相对孤独的环境,因为这会让他们内心宁静。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就有疑问了: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呢?大多数人认为主要与原生家庭环境有关。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Mead)在大量研究之后认为,性格的外向程度受到遗传因子与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一旦形成就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不会被轻易改变。
不过令内向者尴尬的是,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表现出极强的外倾性,性格内向的人毕竟占少数,他们就成为了社会大众所批判与排挤的对象,承受着来自于家庭与社会的压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内向性格的人会有强烈改变自我的欲望,而这种改变往往伴随着痛苦与挣扎。
因此,内向性格的人并不是害怕与人交往,而是他们根本不用与人交往,他们的内心满足感并不依赖于建立社交关系,有一个能思考的环境就足够的。同时,内向的人并不意味着没有朋友,只是他们的交友方式更独特,选择性更强罢了。
与大众印象相反,内向的人大多心思细腻、善解人意,并且内向者的友谊关系往往更加稳固。在美国的一项社会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人更喜欢和内向的人成为朋友。
因此,内向者并不像表面所见的那样,在社会在没有优势,他们有着自己的社会生存法则,有着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工作中也有更强的执行力,在情感上也更加注重细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会为一般的外界刺激所触动,从而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环境里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如果内向的你因为难以融入大环境而苦恼,大可不必为此感到焦虑。因为对于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做好自我,不忘初心,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得到满足与充实。
本文内容由小姿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