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螺叫什么(青岛吃海螺的季节)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青岛人常吃的海螺,其实没几种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青岛海螺叫什么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住在青岛,海鲜是可以管够的,但其中螺类不多,寥寥数种而已。
第一种,脉红螺
脉红螺
最受老饕们青睐的当属脉红螺(Rapana venosa,骨螺科红螺属),其俗称就叫海螺,如同新浪微博以weibo做域名一样。当青岛人说起吃“海螺”时,不用怀疑,指的就是这种。
脉红螺个头很大,在青岛常见螺类中稳居No.1。它的壳也相当厚重,壳面崎岖不平,密生螺肋,并且向外突出形成肩骨,壳口桔红色,柔嫩的肉体就躲在螺壳和角质厣的保护之中。
海螺最接地气的吃法就是清蒸,既方便快捷,又能保持海鲜的原味。洗净,开锅蒸15-20分钟即可,吃时用牙签或扎进海螺肉里,顺着螺壳的方向转动,整个螺体就会“脱颖而出”。注意头尾部最好不吃,因为可能会含有某些毒素,最具食用价值的部位是海螺的腹足。
油爆螺片
还有更精致的吃法,比如青岛名菜之一的“油爆螺片”。需大个头海螺数只,只用腹足部位,洗净切成薄片,加上大头菜、玉兰片、葱片、蒜片等辅料,以及各种调料旺火爆炒而成。菜品中的螺片色泽如玉,细嫩鲜美,回味无穷。
第二种,扁玉螺
扁玉螺
除了脉红螺,扁玉螺(Glossaulax didyma)也较为普遍,青岛人称之为“香螺”。和外表倔强的脉红螺相比,它更像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整个螺壳壳面光滑无肋,壳顶低矮,外形类似陆地上的蜗牛。
扁玉螺通常不会太大,以整个囫囵着吃为主,清蒸油爆两相宜。但无论是哪种烹调手法,最后都必须用牙签将螺肉勾出,如果是油爆的话,难免会有油污沾满双手,颇为不美,还是清蒸更好。
第三种,皱纹盘鲍
皱纹盘鲍
提到螺类,往往会忽略鲍鱼,然而鲍鱼却是如假包换的螺类。全国的鲍鱼都以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鲍科鲍属)为主,它是我国所产各种鲍鱼中之最大者。像其它鲍一样,其具壳很低,螺旋部退化,螺层少,这就是它看上去不像螺的原因。
鲍鱼的腹足极为发达,是其主要食用部分,肉细昧鲜,营养丰富,被称为“海味之冠”,高档宴席之必需品。鲍鱼怎么吃呢?其实寻常百姓不必了解,一般也就是在饭店里吃,家常做法很难发掘出鲍鱼的美质。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一些小型螺类
疣荔枝螺
这是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潮间带岩石间常有之,个小肉少,食用价值不大。因其味道略有辣味,故俗称“辣波螺”或“辣螺”。
短滨螺
还有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俗名“香波螺”。比疣荔枝螺更为常见,经常在海边岩石上密密麻麻地扎堆,很有密恐的感觉。
椎螺
某种椎螺,一般都是麻辣口味的凉拌菜,尾部剪开,像吃田螺一样吸着吃。注意这不叫钉螺,钉螺是淡水生,传播血吸虫病的元凶。
滩栖螺
某种滩栖螺,栖息于潮间带中上区的泥和泥沙滩上,可短距离移动。此螺和椎螺外形差不多,螺壳均为锥形,滩栖螺的纵肋显著,可以区别。做法和椎螺差不多。
纵肋织纹螺
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俗称“海瓜子”,螺体锥形,但比上两种短得多,一般只有指甲盖大小。用辣椒爆炒,口味麻辣,用牙签挨个挑开吃,是初夏的夜晚消磨时光的好帮手。顺便说一句,南方的织纹螺类可能会有毒,但青岛海域的基本安全,可放心食用。
泥螺
泥螺/Bullacta exarata,传言青岛人喜欢叫它“泥蚂”,与网络语言“尼玛”谐音,可据我调查,还真没发现有这么叫的。泥螺的壳薄而且脆,无厣,头盘大而肥厚,侧足发达,可盐渍或酒渍,味道上佳,可为下酒小菜。
青岛海域能吃、常吃的螺类,基本上就这些了。还有吗?本砖家是想不起来了,欢迎各位补充。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青岛人常吃的海螺,其实没几种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