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性格内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内向者需要社交嘛)

导语:性格内向的人其实不需要社交,无效社交会浪费他们的时间

文/猫眼

自我认同是一种精神朝内的灌注,内向性格者往往更细心观察生活,在某些方面拥有强大的优势。

世界多元化是逐渐清晰的事实,而多元化不仅仅在于事物的不同外在形式,还在于人物的内在差异,这种差异和差异是客观的、非模式的,它的本质没有高低之分,可是却经常被误解和区别对待,比如内向与外向之差。

一.性格特质被误解,内向者的难言之痛。

人的性格分类如果细化有八九种之多,但是一般来说是只有两大类就是内向型和外向型。

而在长期的社会印象中,内向型往往被判定为不适合社会生存,就是因为内向型在标签中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静默少言,孤独害羞,心事较重。

2、竞争心弱,不喜欢与人争论。

3、行动缓慢.思维也比较迟缓,不善于主动表达自己。

4、过于谨慎,经常因为别人脸色就时不时地猜测他人的想法,并随之小心翼翼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迎合他人。

5、怯弱胆小,缺乏竞争力。

在公众眼中,这就是一个内向人的印象,所以在童年期,多数父母都希望他们的孩子不内向更倾向于外向,因为外向的人更快乐,更充满活力和动力,更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这是艾森克性格问卷中对内向者的描述:

离群,内省,喜欢独处,安静,不喜欢接触他人。

在相对的解释中,内向性格者更加的保守,不善于沟通交流,所以他们几乎没有好友。除非是他们极为亲密的朋友,否则他们总会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更擅长计划和规划。

他们中的许多人会按照计划周密行事,他们很少过于激进和冲动,他们的日常生活规律且严谨,而且大多数人都有很强的传统观念。

他们做事不具有主观攻击性,相对保守,而且有一定的悲观性,相对容易紧张、焦虑和抑郁。

这些都是公众对内向者的判断,有些是刻板印象,有些是真正的直觉。

相比之下,外向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更勇敢、更有竞争力,更充满力量和动能,更具吸引力和进取精神。

因此,公众更喜欢外向型,都期望内向者可以做出改变,因为他们认为内向者没有竞争力,他们认为内向型是一种性格缺陷,所以内向型的人在众人面前就更为小心谨慎。

二.内向型和外向型有不同的能量来源,其实没有优劣。

荣格在他的心理学书中说,人的性格是因为他们对外界的能量获取方向不同。

外向的人可以在社交活动和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力量,感受到快乐,从而使个人更加富有和强大,他们无法在安静的环境中成长。

而正相反,内向型是依靠独处和自我思考来获得力量的。

因此他们更适合在安静的环境中慢慢的成长,他们更具有向内延展性,他们的力量是由内而外的,他们在嘈杂的环境中与他人交流时会感到不舒服。

因此两种性格只是各自获取能源的渠道不同,他们的本身没有优劣之分。

三、要端正对个体天生属性的态度,性格内向者其实并不需要过度的社交。

从前文所知,其实内向和外向的划分就是因为获取个人能量的来源与方向不同而已,因此本身两种性格就不应该有优劣之分。

社会本来应该包容多元世界,可是很多人却刻板化标签化。

他们将安静的内向者展现出孤独认为成这是不合群的表现,是对群体的疏离,因此许多内向者的亲友以及内向性格的本人都期望自己能够变得外向能够与他人完成相对外向型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让自己得到群体的认同感。

而在性格学术类统计理论学数据中对于内向和外向进行统计后发现:

内向型性格的人也不少,有至少4成的人都算是内向型性格,因此真的不需要刻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去迎合他人。

人只有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才能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更全面的成长,在极度与自己相悖的环境中其实是要被抑制的,也就是内向型这种可以依靠自向型思考就能够成长的人根本不需要额外的多余社交,不需要去违背自己的内心做出让自己痛苦的改变。

在《象征性互动论》中,Herbert Blumer提出了“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的概念。

在当代心理学理论中,这个理论被认定为是自我意识的起源和自我觉醒的过程,最后的结果就是达到自我认同。

内向类选手通过对世界的观阅,在有感悟后不停地向内衍伸思考,由于经常性独处使得他们的感知力更强更敏锐,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也就更为详细和细节,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体会也更加的敏感细腻,在重复地发现感知思考反馈的流程里,内向选手便能取得和外向型选手与外界不停互动一样的效果,他们通过内循环获得和这个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渠道并且也能获取相对必要的情感关系。

而在这一整套流程里内向者可以完全避免内损耗,他们不需要通过刻意压抑自己通过强手段改变生活方式来获取社会认同感,也避开了因为和自己极度不适而产生的挫败和疲惫。

因此一定要尊重和正视个体的差异化,要理解和包容不同的天性,让每个个体都能在更舒适更适合自己的氛围下成长发展。

其实随着物质条件发达到一定地步,当基础的物质条件都能获得满足后,大众一定会对精神需求产生更多的需要,而在此时在主观感受上具备优势更能体会自循环的内向型选手就越发有了一席之地,所以不要小觑内向者,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内向型而自卑。

本文内容由小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