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横的偏旁部首是什么意思(横的偏旁怎么写)

导语:第三章:汉字的偏旁部首通解:横区(71-75)

71.雨(拟声yǔ yù)甲骨文字形,象下雨形。隶变楷化后,雨是由下的省形“丅”或古文“丅”、“冂”和四点“”组成的字。“丅”表示向下运动,这里指示雨水从天上下来;“冂”表示边界、外界等,这里指示下雨有范围、边界,不是到处都同时下雨;“”指示雨点。雨的读音模拟下雨过程中风吹雨滴的声音,是所有读“yu”字的音源。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雨的字都与雨水有关,如雪、雷、霆、雾、雹、需、震、霄、霉、霖等。

雨的本义为在一定范围内天上掉下的水滴,如雨天(落雨的日子)、雨淖(雨后道路泥泞难行)、雨淫(久雨)、雨打梨花(指暮春的景象,也用来比喻美人的迟暮)、雨顺风调。引申1.天上降下,如雨毛(天上降下兽毛);2.密集地射击或投掷,如:烧答覆之,沙石雨之。——《墨子》;[yǔ]3.雨,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如雨毛(细雨)、雨泣(泪流如雨);4.比喻朋友,如: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唐· 杜甫《秋述》;5.比喻教导之言,教泽,如:泽雨无偏,心田受润。——南朝梁· 简文帝《上大法颂表》;6.譬喻密集,如雨注(像雨一样下降,比喻密集);7.譬喻离散,如雨散云收(比喻离散)、雨迹云踪(比喻男女旧情,已成往事)、雨落不上天(比喻离异的夫妻,难再复合)。

72.隶(迨dài力lì )从隶的古文字看是手握兽尾的象形。隶变楷化后,隶是由“彐”、“亅”和两个横八“”组合而成的字。“彐”表示手握持兽尾;“亅”表示垂直相对运动之意,这里指示手握兽尾,将兽垂直提起;“”表示提起的兽的四足一分一合的挣扎。借“迨”声表示追近兽抓住尾巴提起。隸(力lì)是由隶和柰组成的字。隶表示逮住之意,这里指示因罪被官府抓获,作仆役;柰表示奈何,这里指示在官府作仆役,干活是无可奈何,不得不干。隸借“力”声表示干体力活。后隸简化为隶,用隶代隸,隶的本义由“逮”取代。隶书中选用“隶”定义字体,“隶”字意义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了隶书字体的书写特征。可以理解为隶是由聿的省形“”、“亅”和两个横八“”组成的字。聿的省形“”表示手握笔;“亅”表示相对;“”表示分合,这里指示对外扩张,突出隶书造型具有“蚕头燕尾,重心向外张扬”的特点,与当时“六国”中秦对外扩张的思想相吻合。隶也是汉字的部首之一,如棣、逮、埭等。

隶的本义为逮住后变为因罪落入官府从事体力的劳动的奴隶。引申为1.中囯古代对一种奴隶或差役的称谓,如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因罪被罚为官奴而从事劳役的人)、隶仆(仆役)、隶户(被没入为奴隶的人家)、隶农(农奴,佃户,代耕农);2.特指衙役,如皂隶;3.即隶书(秦书八体之一,又名“八分体”,相传为秦人程邈所作,由小篆省简变化而成),如隸絶(善于写隸书的高手)、隸習(練習,演習)、隸篆(隸書與小篆);4. 附属,属于,如隶属、配隶(从属)、直隶中央。

73.革(割gé 亟jí)金文字形,象被剖剥下来的兽皮。中间的圆形物,是被剥下的兽身皮,余下的部分是兽的头、身和尾。隶变楷化后,革是由“廿”、“囗”和“十”组成的字。一解:“廿”是压榨甘蔗汁的两个石碾,两个石碾隐喻为“二十”,这里指示制革的工艺复杂,有二十多道工序;“囗”表示边界,指示兽皮的边缘;“十”表示纵横,指示将兽皮按纵横方向摊开,便于去毛。借“割”声表示把兽皮的毛割掉。有毛为皮,无毛为革;生曰革,熟曰韦。二解:“廿”的本义为压榨甘蔗汁的两个石碾,两个石碾隐喻为“二十”,这里指示二十年;“囗”表示边界,这里只是国界;“十”表示十年。二十年加十年计三十年,三十年为一世,国度变化,国法变化。借“割”声表示除旧布新,即变革。借“亟”声表示于危机之中,亟待变革。“革”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革”的字多与皮革有关,如鞣、靳、鞍、鞅、靴、鞋、鞘等。

革的本义为去毛的兽皮。引申为1.皮的总称,如人造革、革带(皮带)、革笥(用皮作的甲胄)、革船(用皮革缝制的船);2.用革制成的甲胄,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3.车前的饰物,如革车(战车);4.通“勒”( lè),马络头,有嚼口的叫勒,没有的叫羁,如:故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也。然而使 王良操左革而叱咤之,使 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马不能行十里,故共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5.姓;6.变革,更改,如革心(改变心意,不再为非作歹)、革面(改变旧面貌,转变立场)、革正(改正);7.免除或丢掉,如革旧从新(指除去旧的章法,遵从新的制度)、革去(除去)。革 [jí]通“亟”,[病情] 危急,如病革(病重)。

74.面(丏miàn)的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隶变楷化后,面是由“而”、目和自的省形“二”和“一”组成的字。“而”表示人的胡须或颊毛,这里指示可以生长胡须的部位;面中间可以看作目和自的省形,也可看三字的重合,“二”表示眼睛和鼻子,指示眼睛和鼻子在面的中间,或者理解为眼睛和鼻子周围的部分;“一”表示面部的下界,与“而”中“冂”结合成“囗”指示面有外界。面借“丏”声表示遮面,人爱面子,有时遮面来掩饰自己。“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同用“面”。面是汉字的部首之一,如麺、缅、腼、偭、湎、勔等。麺(面)是由麦和面会意而成的字。华人以白为美,护面用白粉,以之作参照,表示白麦粉。后面和麺合为一字“面”。

面的本义为眼睛和鼻子周围的脸部或麦磨的白粉,如面不厮睹(脸不对着看,表示生气)、颜面(脸面)、白面馒头。引申为1.外表、表面,如面从(表面顺从,指非出于由衷之愿)、面友(非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朋(未以真诚相交的朋友);2.皮、面,遮盖物,遮盖另一物的东西,如被面、夹袄面;3.部位、方面,如球的上表面、光明面、四面包围敌人;4.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如平面、面积;5.情面,如面弱(讲情面、软弱);6.当面,如面欺(当面欺君)、面是背非(面和心不和)、面陈(当面陈述);7.朝向、面对、面向,如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端坐静修)、面面相窥(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看);8.见面,如面圣(旧时称朝见皇帝为面圣);9.通“勔”,勉励;10.通“偭”,面向;11.通“偭”,背向;11.量词,多用于扁平的物件,如一面镜子、一面旗子;12.麵、麪(miàn);13.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如面糊鬼(用面糊粘成的纸牌)、玉米面、白面;14.纤细微粒组成的物质,如胡椒面、药面;15.食物纤维少而柔软的,如这块白薯真面。

75.髟(飙biāo)的甲骨文象人的长发迎风飘飘(或飞卷)的样子。隶变楷化后,基本能说明髟的意思。髟是有长(長)的省形“”、“厶”和“彡”组成的字。“”表示人的长发;“厶”表示圆头;“彡”是三的变形,表示柔软的多毛发。髟借“飙”声表示飙风(暴风)能吹起长发。髟的本义为头上飘扬的长发。髟是汉字的部首之一,如髦、髯、髻、鬓、鬈、髫、髠等。

髦(毛máo)是由髟和毛结合而成的字。髟表示长发;毛指示毫毛;髦的本义为毛发中的长毫。毛即标音又会意。引申为1. 某些哺乳动物颈部周围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如:乘髦马。—《礼记·曲礼》;2.刘海;3.通“牦”;4.通“旄”如:建云髦启雄芒。—张协《七命》;5.英俊,如:烝我髦士。—《诗·小雅·甫田》;6. 符合习惯、风尚或流行的方式的,尤指衣服或举止,如髦弁(装束打扮)、时髦。

髯(冉rán)是由髟和冉组成的字。髯是由髟和冉组合而成的字。髟表示长发;冉表示缓慢生长的胡须,即标音又会意;髯的本义就是髟和冉的会意,即两颊上慢慢生长的长的胡须。古指一尺二寸长的胡须。引申为1.泛指胡须,如髯夫(指脸上多须的人)、髯公(指年长多须的人)、髯奴(指多须的奴仆)、髯翁(指年老多须的人)、髯须(指胡子)、髯髯然(髯须动摇的样子)、白发苍髯;2.须多或须长的人,如: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三国志》;3.动物的须,如: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山海经·西山经》;4.通“蚺”,蟒蛇,如: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淮南子·精神》。

髻(系jì)是由髟和结的省形“吉”会意而成的字。髟表示长发;结的省形“吉”表示结发(俗称盘头),年轻女子结成环状,老年妇女或男子结成锥状;借“系”声表示将长发盘系在头顶或脑后。所以,髻的本义就是梳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如髻鬟、发髻、髻珠(髻上的明珠,比喻主旨、善谛)、髻丫(盘在头顶左右两侧的发结)、髻根(发髻盘结如盘根错结)、髻子(即发髻,头发拖到后面结成一个髻)。中国古代女子将头发挽结于头顶的发式,也称结、玠。汉时妇女流行高髻。作为古代妇女发式,因其发髻呈“十”字形故名。其法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形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一环直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

解字参考《中华字通》

本文内容由小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