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龙是怎么把红薯引进的(红薯之父叫什么名)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红薯之父陈振龙:为了拯救福建的饥荒百姓,他冒死把红薯藤带回国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陈振龙是怎么把红薯引进中国的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陈振龙是红薯之父,福建长乐人。是他把红薯引进到国内,拯救了无数的饥民。
1543年,陈振龙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刻苦读书,20岁时看中了秀才,再往上一步考中举人的话,就可以出仕做官光宗耀祖了。
可惜,此后的几次乡试,陈振龙都名落孙山,无缘中举。
眼看三十而立了,迫于生计,陈振龙只得选择成为一名商人。
只不过明清时期,职业从高到低分别为士农工商,商人虽然有钱,但社会地位是最低的。
陈振龙弃学从商,也是无奈之举。为了生活,挣钱不寒碜。
福建地区自古以来就商贸发达,自从郑和下西洋开辟航线后,更有许多商户驾船出海,直接和外国人做生意,赚了很多的真金白银。
而且福建人都很团结,注重宗族文化。在同乡人的帮扶下,陈振龙很快就摸到了生意的门道,在和外国人的生意贸易中赚取了第一桶金。
1593年,福建发生了大旱,饥民遍地,饿死了很多人。
陈振龙这时正在吕宋做生意,吕宋就是今天的菲律宾。当他听说了国内的饥荒后,十分的忧心,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些什么。
这天,他行走在菲律宾的乡村地区时,看到了当地人在收获一种叫朱薯的食物。
朱就是红色的意思,朱薯也就是红薯。
红薯的藤蔓郁郁葱葱,一锄头下去能挖出一大串的果实,产量十分大。关键是,红薯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烤着吃,煮着吃,饱腹感很强,很耐饿。
在陈振龙仔细请教了当地人后,他更加发现红薯浑身都是宝。果实可以给人吃,叶子藤蔓可以喂猪喂鸡,或者把晒干的红薯叶用来烧火煮饭。
最令人欣喜的是,红薯的适应能力很强,很容易种植。它耐热耐水耐干旱,几乎不需要肥料和人工,种下去以后基本不需要打理,产量还特别高。
陈振龙如获至宝,他觉得如果能把这种食物引进到国内,那得救活多少老百姓呀!
想到就做,陈振龙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红薯带回国内。
不过,当时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红薯也是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菲律宾的。
西班牙人很清楚红薯的巨大价值,把它当做了大宝贝,不允许有人把红薯带出菲律宾。
陈振龙在前两次携带红薯出境的时候,被菲律宾海关人员发现了,遭到了一顿暴打,遍体鳞伤。
但是陈振龙依然不放弃初衷,他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把红薯带到中国,拯救饥饿的千万百姓。”
带在身上是不行了,菲律宾海关查得特别严,贴身衣服都要搜查。放在行李包袱里也不行,海关人员会把包袱里的物品一件件的拿出来翻看。
那还如何是好呢?陈振龙绞尽脑汁的想着带红薯回国的办法。
突然,陈振龙灵光一闪。他发现红薯藤和船上的吸水绳特别的相似,吸水绳是用麻绳编成的。
于是,陈振龙就把红薯藤和细麻绳编在了一起,又在外面抹上了泥土,从外表看上去就和吸水绳一模一样。
光这样,还不够,为了防止船老板走漏风声,陈振龙还贿赂了船老板。船老板收了好处,即便看出端倪,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就这样,陈振龙顺利的通过了菲律宾海关的检查,登上了回国的船,把红薯藤带回了国内。
回家路上,陈振龙像宝贝一样把红薯藤护着。一回到家,他就喊来儿子和他一起种植下红薯苗,做起了初步试验。
几个月后,地里果然结出了硕大的红薯果实。陈振龙开心极了,他让家人和邻居都品尝了一番,众人都说好吃。
为了推广红薯这种食物,让更多的百姓都能摆脱饥饿,陈振龙让儿子去求见福建巡抚金学曾,向他展示了种植红薯的好处。
作为福建的地方官,金学曾正愁无法解决当地的饥荒问题。当他亲眼见到这种生命力顽强又高产的薯类,高兴地眼泛泪花,直呼:“百姓有救了!”
他找来陈振龙作为老师,让他指导福建各地红薯的种植方法,对红薯采取藤苗扦插种植和精心护理。
几个月后,红薯果然大获丰收。只见红薯子母钩连,一串串,一簇簇,硕大红满,十分诱人,生吃起来甜丝丝的,口感很好。
很快,福建的大多数地方都种上了红薯,饥荒问题也被解决了。
巡抚金学曾在陈振龙红薯种植方法的基础下,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
而由于菲律宾当时属于番邦外国,所以又把红薯叫做番薯。
因为红薯的引入,明朝饥荒问题也得以缓解,国运也得以延续下去。
在饥荒年间,有句话叫做:“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意思是大多数百姓在饥荒年间都是靠红薯活命的。
毫无疑问,陈振龙绝对是千万百姓的救命恩人。
当我们在品读这段历史时,当我们在吃红薯的时候,也要牢记陈振龙当年冒死引进红薯的巨大贡献,记住前辈的丰功伟绩,以便激励我们有朝一日也能为国出大力!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红薯之父陈振龙:为了拯救福建的饥荒百姓,他冒死把红薯藤带回国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