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庸有什么用(学中庸的好处)
导语:原来《中庸》里就藏有最好的学习方法: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和保障。从古至今,世界各国的有心人士都在探索更快更好的学习方法,他们成效卓著,提高了自己,也造福了大众。
1946年,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这么个实验:
把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部分,结果显示:
1)被动学习: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等活动对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分别为:5%,10%,20%,30%
2)主动学习: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内容留存率提高到了50%,75%,90%
这就是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
这个理论表明: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
2600年前,中国的子思,孔子嫡孙,作了《中庸》,其中这段关于做学问的方法和态度,就是层层递进的学习金字塔模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意思是:广泛地学习(多看,多听),详尽地发问(提问,讨论),慎重地思考(再整理),明确地辨析(再判断),坚定地执行到底(实践、传授)。
对于盲点,学了,却学不会,不要放弃。
对于疑点,发问了,却仍不知道的,不要放弃。
对难以判断的,思考了,却没有得到答案,不要放弃。
对还没有辨析明确的的,辨析不清楚,不要放弃。
对做得不够透彻的,或没有结尾的,不要放弃。
前部分是学习方法,后部分是学习态度。《中庸》是四书五经之一,是历代科考的必考内容,所以一代一代的知识分子都在学习、使用这个方法,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孔子可以算是中式“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孕育者。
孔子以勤学好问著称,对于各领域的知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博学多识,多才多艺,被称为百科全书般的圣人。
但孔子很谦虚,他认为:“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就是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生活处处是道理,身边人人是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对他人的疑惑,提问,孔子都会耐心解释,比如,很多人问他什么是“孝道”,他都一一作答,并且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答。
这就是先学习,后运用,随时思考、探讨、学习,随时运用的最高学习法。
东汉后期的名士陈寔家境穷困,无仆役。有一次,客人来了,陈老爷子和他们作彻夜畅谈,命大儿子元方和四儿子季方去给客人煮饭。
小兄弟两个把米放到锅里,就去听大人们谈讲,听到入神,竟忘记了继续捞米蒸饭,把米饭煮成了稀粥。
陈老爷子来问,兄弟俩就老老实实地回答,只顾着听大人们谈讲了。
陈老爷子于是问他们:“那你们说说,都听到什么了?”
两兄弟很快讲述,听到的内容,所得到的感受,全部复述了一回,要点、中心全都记得清清楚楚,陈老爷子听了非常满意,就说:“稀粥就稀粥吧,何必非得是蒸饭呢。”
陈寔多了不起!贫困之家,又有客人来访,孩子们把饭做成了粥,有的家长可能会大发雷霆,认为一点小事都做不成,还能做什么大事?
陈寔却完全不是迂腐古板模样,而是积极乐观,把坏事看成好事,且对儿子们做出了正面管教,向孩子们提问听到的内容和感受。
显然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第一次,父亲是惯于提问,孩子们也惯于回答。这就是记忆,复述,讨论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光记住内容,还有厘清逻辑,整理思维,聚焦难点,组织语言,恰当表达。
如此,记忆力,反省力,应对力,表达力等多项能力都训练好了。
至善至德,善于教育的父亲,勤奋上进的小娃娃,理所当然,陈家不久就显赫了。而且在黑暗的东汉末年,显赫了三代。他们的美德一直被后人称颂。
还有一次,陈寔和朋友相约一同外出,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寔不再等候他。在他离开后好一会儿朋友才到。
陈寔的长子,陈纪,字元方,当时年仅七岁,在门外玩耍。
这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他就走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仁、义、礼、智、信,才7岁的陈纪不仅学会了,还会用,且用得正当时:有理有据有魄力。
这当然离不开平时的学习和训练。
而陈寔用的就是“学习金字塔”方法,先让孩子们背诵,然后复述,提问讨论,让孩子们练就了强悍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难怪陈家子孙都很有成就。
“学习金字塔”理论的确是效率奇高的学习方法,它的神奇在不断被证明。
它是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是逐层提高,越来越高级。想要学有所成,就不光要多看,多听,多记笔记,还必须有包含讨论、传授、实践的主动学习。
可能西方人没想到的是,在美国国家实验室提出此理论之前,《中庸》就已经提出了这种最佳学习模式。
中国文化,就这样不声不响、默默滋养着亿万中华儿女,数千年。
如今我们有幸遇见东西方文化相交融,就要既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又欣赏自己的文化,并对她发扬光大。
本文内容由小姿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