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孩子教育拼父母(拼孩子实际上是拼父母)

导语:孩子教育到底是拼什么?拼孩子、拼家长、拼学校、拼老师?

怎么教育孩子,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孩子教育到底是拼什么?拼孩子、拼家长、拼老师、拼学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说,拼孩子。于是孩子变成了“鸡娃”,像打了鸡血一样,始终处于亢奋之中,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为了孩子而拼孩子,就像机器一样,每天都在不停运转。

有人说,拼家长。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高价学区房、各类辅导班、出国留学,这些都不在话下,总之调动一切资源,动用一切关系,为了孩子,豁出去了。

有人说,拼学校。不管是购买学区房,还是拼了命去重点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为了奔着名校去的。名校就是名片,是通行证,有了它,到处可以高人一看,可以通行无阻。

有人说,拼老师。不管是学区房,还是顶尖学校,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孩子接触到最优秀的老师。名校名师多,这是不言而喻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了最优秀的老师,孩子自然差不到哪去。

于是乎,大家纷纷拼了命地往前冲,可结果呢,伤痕累累,两败俱伤,孩子受伤,父母受伤。

孩子永远是邻居家最优秀,这是一个无法论证的难题。

显而易见,父母可以买得起学区房,可以让孩子去一所顶尖学校,但不一定能买得了好未来。人的成长发展是很多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是学区房就能搞定的事情。

父母可以给孩子找最优秀的老师,但好老师不是万能的,孩子自身的努力奋斗、追求上进、良好品质更重要,是金子那都会发光。

父母在孩子不能自主决策的时候,可以拼孩子,可是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拼,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心理抑郁、自杀、离家出走、破罐子破摔。

一切都没有按照预想的路径前进,而是朝相反的方向。这更让家长困惑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科尔曼报告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1964年美国詹姆斯·科尔曼教授带领一个研究小组收集了美国各地4000所学校60万学生的数据,进行了美国教育领域所做的最大规模的调研。

然后他们对这些调研材料大量地进行了分析,到了1966年,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报告,这就是美国社会学史和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

在此之前,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白人和黑人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学校的物质水平和条件造成的。而调查结果发现:黑人和其他弱势少数民族后裔相对比白人中产阶级缺乏一种改变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

科尔曼把这种现象称为self esteem(自尊)。他们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我期望,觉得没有盼头,学习士气比较低。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低,与白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环境永远起不了决定作用,如何认识环境、如何对待环境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不管是清贫家庭还是富裕家庭都一样。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这些都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回到孩子自身上来。

这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教育,怎么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特长,因人而异,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恰当的教育

而不是不管孩子的感受,一味填鸭式教育,以为给孩子越多越好,越高级越好,且不知,好东西消化不了也是件很痛苦的事情,适合自己胃口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东西。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关注评论!

本文内容由小余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