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死后左宗棠为什么对他的后人百般照顾呢(曾国藩死后左宗棠的反应)
导语:曾国藩死后 左宗棠为什么对他的后人百般照顾?
曾国藩和左宗棠不和,这似乎已成定论。
想当年,左宗棠半路出家,以一个幕僚的身份在曾国藩大营做事。但是,左宗棠对曾国藩是不服气的,“才具稍欠开展”,这6个字的评价,奠定了左宗棠对曾国藩一生轻视的基础。后来左宗棠又屡次在给好朋友胡林翼的信中恶评曾国藩,“乡曲气太重”“才亦太缺”“于兵事终鲜悟处”,几乎将曾国藩说得一无是处。
1864年,曾国藩、曾国荃统领的湘军,一举攻破洪秀全占据了11年之久的天京(今南京),宣告了太平天国的覆灭。曾国藩在朝野的声望,臻于顶峰,无人敢轻易冒犯。可左宗棠敢。针对曾国藩“幼天王已死于乱军之中”的说法,左宗棠奏报朝廷,称幼天王早已逃出天京。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让曾国藩恨之入骨。
至此,曾国藩与左宗棠的矛盾公开化了,成为清朝官场一个公开的秘密。曾国藩幕僚薛福成就说:“左文襄公(左宗棠)自同治甲子与曾文正公(曾国藩)绝交以后,彼此不通书问。”连书信都不通了,可见已经割袍断义,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意。
1872年,曾国藩病逝,享年62岁。在清朝,官员逝世,同僚都会赠送挽联。虽然绝大多数人都会出于“死者为大”的心理,尽量将挽联写得漂亮,但不免有极个别人趁机予以羞辱。曾国藩的家人知道左宗棠性格刚烈,很担心他利用这个机会对曾国藩进行恶评。作为曾国藩的家人,又不得不将所有的挽联展示出来,这样一来,该有多尴尬?
左宗棠当时正在陕甘前线,不能亲自亲来。过了一段日子,他的挽联,终于送到了。曾国藩家人忐忑不安地打开一看,放心了。
左宗棠的挽联写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上联说左宗棠自愧自己在“谋国之忠”和“知人之明”两方面都不如曾国藩,下联说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已达到“同心若金”的地步,批评对方的错误就像扔石头一样。
曾国藩生前曾经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因此,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安排儿子做官,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在乡下耕种。曾国藩一又生以清廉自居,当官不受贿,不贪污。及至身后,只剩下2万两存银,在晚清时代算得上相当清廉了。但也因为此,曾国藩死后,他的后人没了顶梁柱,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经常向亲戚求助。
一次,曾国藩次子曾纪鸿向父亲的老部下刘锦棠借钱。左宗棠闻讯后,伸出了援手,一送就是300两银子。你要知道,左宗棠虽然贵为一品大员,掌握实权的封疆大吏,但本身俸禄并不高,他的生活也很朴素,一大家子人一年才开支200两银子。可见左宗棠是实心实意地帮助曾国藩后人。
左宗棠还写信告诉曾纪鸿:“吾与文正交谊,非同泛常。所争者国家公事,而彼此性情相与,固无丝毫芥蒂,岂以死生而异乎?以中兴元老之子,而不免饥困,可以见文正之清节足为后世法矣。”
什么意思呢?左宗棠再次强调,自己与曾国藩的友谊非比寻常,所争都是国家公事,不是什么个人恩怨。
在那以后,左宗棠就把曾国藩的后人当作自己的孩子,百般照顾。
曾国藩最小的女儿叫曾纪芬,父亲逝世时才12岁。在她眼里,左宗棠是一个心慈重情的人。1882年,曾纪芬丈夫聂缉椝前去南京拜访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左宗棠很欣赏聂缉椝的才华,拔他做两江营务处会办;后来,又推荐他任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即上海制造局)会办——这可是当时的“肥缺”。
在左宗棠的举荐下,连举人都不是的聂缉椝官运亨通,官至浙江巡抚,是曾国藩后人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位。所以,聂缉椝一生都对左宗棠感激不尽。
曾纪芬回忆,左宗棠对待聂缉椝就像自己的子侄,关怀备至。曾纪芬也曾经去过左宗棠的两江总督署。曾国藩死于两江总督任上,曾纪芬对两江总督署并不陌生,算是旧地重游。左宗棠亲自带着曾纪芬寻找10多年前的卧起之室。后来,曾国荃来到南京,左宗棠告诉他:“满小姐(曾纪芬)已认吾家为其外家矣。”
这是说,左宗棠认为自己家就是曾纪芬的娘家。
曾国藩生前志得意满,左宗棠没有一味迁就;曾国藩晚年因处理“天津教案”不当,饱受抨击,左宗棠却愿意在他死后照顾其家人。不愿“锦上添花”,宁可“雪中送炭”,左宗棠这种迥异于常人的做法,让人敬仰。
【参考资料:《清史稿》《崇德老人纪念册》等】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