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智商越高越不合群(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合群)

导语:智商越高,越不合群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真正的孤独,不是一个人寂寞。

心理学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花了5年时间,跟踪调查了活跃于艺术、科学、商业及政治界的杰出人物。

通过对他们经历的梳理他发现:

这些高智商的人,在青春期阶段,都有抗拒与人接触,或被他人排斥的经历。

正因为远离人群,他们更能沉下心做事,成年后在各自领域都表现出超强的逻辑力与旺盛的创造力。

最后,他总结道:

一个人对自我的探索越深入,对外界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高智商的人反而不合群。

对他们而言,不合群并非性格上的孤僻,而是源自精神的独立。

01

有的人并非天生孤僻,只是同频为友。

《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有个智商极高的男孩沃兹尼亚克。

从小,他就跟别的孩子不同。

当同龄人对足球、游戏报以极大热情的时候,他时常跟在父亲身后研究各种电子元件,沉迷于新式计算机。

成年后,周围的人都开始约会,他却认为“盯着一只晶体管比跟一个姑娘眉来眼去要来得容易得多。”

也因此,他一直被排挤在同龄人的圈子外。

直到1970年秋天,他认识了乔布斯,两人志趣相投,很快便互引为知己。

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最新的电子技术,交换彼此喜爱的音乐,还制作出用于通讯的“蓝盒子”,第一次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财富。

乔布斯曾在自传里说:

“如果不是因为蓝盒子,就不会有苹果公司。沃兹教我学会了合作,我们也获得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解决技术问题,并真的将一些发明投入生产。”

生活多许多优秀的人看似不合群,其实只是周围没有他的同类。

鲁迅平日里不苟言笑,但他与蔡元培、瞿秋白、宋庆龄、萧红等人,都相交甚笃。

莫泊桑性格孤傲,却与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等人能够相谈甚欢。

庸碌者在群体中寻找归属,聪明人只和同等层次的人深交。

磁场相通,才能互相吸引,同等能量的人,才能彼此成就。

02

俗人才会从众,智者永远不会随波逐流。

一项来源于新加坡管理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普通人在与同伴相处时会显得快乐,但高智商人群并不会。

他们往往热衷一个人待着,向内探索,与自己对话,不断拓展人生的高度。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写过这么一段话:

“当一个人真正投入到一件事当中的时候,才是取得杰出成就的关键,这个过程,往往需要独自进行。”

康德一生未离开过自己的出生地,在漫长的独居岁月里创立了古典哲学体系;

梭罗远离尘嚣,在万籁俱寂的旷野中写出了著名的《瓦尔登湖》。

所以,永远不要害怕孤独,你孤独了才会去创造,去体会。

拥有安于孤寂的毅力,才能有惊艳众人的实力。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曾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过一种从众行为: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

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

群体中的个人,犹如众多沙粒中的一把,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

真正有智慧的人人更清醒,他们宁愿孤独,也不愿意随波逐流。

现实社会中,我们或多或少被别人干扰过自己的选择:

别人考研,我要不要考?别人成家立业,我要不要将就……

我们就像王小波笔下那些“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跟随大流,过着波澜不惊的人生。

但将音乐视作生命,又以勇气对抗世俗的1900告诉我们:不随波逐流,勇敢坚持自我,其实也是一种选择。

看过这么一句话:“真正的孤独,不是一个人寂寞,而是在无尽的喧哗中丧失了自我。”

人生只有一次,不要盲目跟随别人的脚步,你要学着找到自己的节奏。

03

能忍受离群索居的人,不是神灵,就是野兽。

在许多人眼中,钱钟书一直是个不合群的怪人。

他年少时恃才傲物,不屑与人交往,中年闭门写作,老年时更是离群索居。

当年《围城》发表后,钱钟书名声大振,许多人和单位想请他参加剪彩、开工等活动。

但钱钟书对于这些请帖、征文概置不理。

他称这些活动为,“招邀不三不四之闲人,谈讲不痛不痒之废话,花费不明不白之冤钱,浪费不该浪费的时间。”

他这一生,几乎将所有时间倾注在写作与做学问上。

也因此他完成了《管锥编》这样重量级的学术著作,还写出了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围城》。

那些有着清晰目标的人,往往是刻意选择了独处。

尼采曾说:“能忍受离群索居的人,不是神灵,就是野兽。”

越是境界非凡的人,越拥有优质的独处能力。

当他某天站在聚光灯下回看来路,想起的并不是孤单与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洋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本文内容由小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