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甲骨文的秋字(秋的甲骨文怎么写的)

导语:古人如何创造秋字?甲骨文揭开谜团,原来并非禾熟为秋

今天立秋,我们即将告别炎热迎来凉爽。秋季的到来,也带来这样一个思考:古人如何创造了秋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秋,禾谷熟也。”东汉蔡邕的《月令章句》中说:“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似乎,古人以“秋”命名秋季,是根据庄稼成熟的季节而来,于是秋字中有“禾”,旁边的“火”字大概代表燃烧秸秆。

不过,读了甲骨文之后,却可以看到“秋”字原本应该是一只蟋蟀,一只善跳跃、雄性好斗、两翅摩擦可发出响声的“蛐蛐儿”。那么,秋天是庄稼成熟、收获的季节,缘何与蟋蟀扯上了关系呢?

甲骨文中的秋字(见下图1),像一只蟋蟀,生动形象,造型逼真。在中国北方地区,蟋蟀一般在八月成虫,九月份十分活跃,是秋天的代表性昆虫;而且,“秋”字读音也与蟋蟀的鸣叫之声极为相似,两者声音相似并非偶然。于是,先民们就以蟋蟀代表“秋”这个季节。

《诗经·豳风·七月》有云:“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一鸣天下秋,可见蟋蟀作为秋天的特征,早在周朝就已经广为流传了。

在文学作品中,蟋蟀代表的意象,往往也与悲秋相关。《诗经·唐风·蟋蟀》有云:“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后世文人常常也以蟋蟀代表悲伤之情,欧阳修的《秋声赋》中就有“但闻四壁虫声唧唧”的句子,这些可能就是秋字本义带来的影响。

甲骨文中秋字还有一种写法(见上图2),就是在图1的基础上,下面加了一个“火”字,这应该与先民焚田杀虫的习俗有关,造字本义应该是用火焚烧以杀灭害虫。蟋蟀是一种重要农业害虫,具有趋光性,先民在其下加上一把火,应该表示灭杀蟋蟀等害虫。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不是蟋蟀,而是蝗虫。蝗虫也是经常活动于秋季的昆虫,在中国历史上,蝗灾是收获前常常遇到的天然农业灾害。由于蝗虫有趋光性,所以每当蝗灾来临时,先民们就会燃起大火,让蝗虫自往投扑光亮而死。因此,有学者指出秋字“像蝗虫形或以火烤蝗虫之状,为秋季的景象”。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相比上述蟋蟀说,蝗虫说的理由似乎不太充分。

不过,对于这个字下面的“火”,可能不是表示燃烧,而是与“七月流火”有关。七月流火的意思是,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古人认为“大火星”在黄昏时偏西而下,便是天气渐寒、秋天将至之意。商朝天文知识极为丰富,卜辞中保留了很多天文记录,因此这里的“火”可能不单纯表示燃烧,还有天文学上的意义。

通过甲骨文中秋字的两种写法,不难看到先民们假借蟋蟀(或蝗虫)为“秋季”。那么,秋字如何从“蟋蟀或蟋蟀加火”变为“禾加火”的字形呢?

西周时期,中国文字演变出了大篆,又被称之为籀文。籀文的秋字(见图4),增加了一个禾字,代表庄稼成熟的季节,火字移到禾字下面,仿佛是燃烧秸秆,蟋蟀形象不知为何变成了龟形。这个字实在太复杂了,后来汉朝还演变出笔画更为复杂的秋字。

春秋时期,先民将籀文秋字简化,去掉了右部的龟字,字形慢慢变为“秌”,汉字隶变时出现了左“禾”右“火”的“秋”字,并沿用到至今。

无论是“秌”,还是“秋”,尽管已与初始字形大不相同了,不过却比蟋蟀更适合表达秋季,即“禾”代表庄稼成熟之意,代表收成,“火”字代表七月流火,秋季已到。由此可见,在汉字演化过程中,一方面追求更为简化的字形,一方面是追求更为贴近的表达,如今的秋字就是两者合一的完美结果。

与西方文字不同,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每一笔一划的背后都有深刻的含义,秋字造字逻辑的背后,反映出农耕社会对庄稼的重视,围绕农耕中的一些因素定义出了秋字与秋季。通过秋字,我们可以看到上古先民与天斗、与虫斗的艰苦画面,目的是为了多收一些饱腹之粮。

参考资料:甲骨文等

本文内容由小婷整理编辑!